阅读历史 |

第37节(2 / 2)

加入书签

罗树琴听了有些惊讶,她以前还真没这么想过。

当即好似得了灵感,把裤子拿在手中就开始改起来。

杜向东看她这样又觉得自己十分多嘴,不过好在这之后,她真的对参加高考这事上心起来。

起码现在每天晚上就不做活儿,而是拿起书本学习了。

杜向东对此非常满意。

接下来几天,杜向东就琢磨做新吃食的事。

他打算做核桃酥和排叉,这两样在他这边都还算普遍,跟麻花一样,都有是大家非常熟悉但又稀罕的吃食。

杜向东想着马上就要过年了,这两样可以做成两款普通的点心匣子,到时县里人买了过年走亲戚,这年头他们这边过年过节拎着盒点心匣子送礼,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好多人舍得买,但也有好多人去商店是买不到的。

他先去做了两样吃食,核桃酥是面粉、鸡蛋、油、盐等烤制而成,特点是油大糖多,是一种没有陷的点心,成本也不高,吃起来却油润酥脆,放的久了也不易坏。

排叉却是炸出来的,颜色浅黄、咬一口焦香酥脆,比麻花要更脆生一些,口味他还做了两种,一种是甜口的。还有一种是不放糖,做成椒盐口味的。

这天做好两样吃食,留在家里一些,两个孩子一人拿了一点就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而杜向东就把两样吃食,一样包一点去了县城。

他是去找高树海,就是上次帮他找自行车票那个。

这个高树海是县城人,为人比较圆滑,而且人面比较广,他就打算把这两样吃食给他帮着卖卖。

到后他就直接道,“这两样我打算做个点心匣子,过年拿出来卖一定比较好卖。”

高树海也不废话,尝了尝两样吃食他就有了主意,问,“这两样什么价?”

杜向东就说,“这两样我按斤给你,小盒子一盒装二斤,核桃酥1毛一斤,排叉1毛2。”

高树海想了想,这个价格还算合适,核桃酸在百货商店卖2毛一斤。他这价有的赚,而且他卖还不要卖,现在年底了,大家都备年货,就算平时再抠的人,肯定也舍得买一些。

想到此他搓搓手,“行,我一样先要一百斤,你什么时候能给我?”

“我要先订包装,你认不认识纸箱厂的人?”杜向东又说。

包装这东西想买也是要有门路的,他找高树海除了他方便卖货外,也有这个原因。

高树海说,“咱们县里纸箱厂我认识人,这个包在我身上。”

谈好这件事,杜向东就回了家,谁知到了村里经过一条小胡同时,他听到了隐隐有很小的哭声。

他循着声音慢慢走过,看到路边一个小土堆后头有个小身影在那一抽一抽的抹眼泪,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只是借着月光,看不清什么样子。

但却能看出是个小孩子。

那小孩子可能感觉到有人靠近,立时就停止了哭泣,抹了抹脸上的泪痕,抬头看到杜向东,结果哭的更大声了,听声音像个小姑娘。

杜向东:“......。”

不是吧,他又不是老虎,怎么哭这么惨。

他凑的近了点,小姑娘就往后缩了缩身子,时刻准备跑,但却又不想跑的样子。

近了后,他才发现他认识这小姑娘。

小姑娘是杜家老屋邻居那家的孩子,那家人姓朱。

朱老头儿早年没了,只剩朱老太和两个儿子。

两个儿子前几年都娶妻生子了,但是却还一家子住在一块,人口比较多。

人一多就容易出矛盾,兄弟两个和他们的媳妇都想分家,但每次一提朱老太就要死要活,一哭二闹三上吊的,闹的生产队的人都过去看热闹,偏那朱老太还不嫌丢人。

骂两个儿子不孝,娶了媳妇忘了娘什么的。

两个儿子不想承担不孝的罪名,就一直也没分成家。

这朱老太是生产队比较难缠的角色之一,一般很少有人跟她正面冲突,因为都难缠不过她。

她这人不只泼辣,还爱占便宜。

有一回杜母做饭刚好没了姜,就去她家自留地刨了一块姜,当时还跟她喊了句,说等回头还她。

这朱老太居然比平时要好说话,当即就同意了,杜老太还说她是不是转了性了。

其实在农村,一般家里都有自留地,今天你借我一根葱,明天我借你一块姜,这些都是小事,一般没人计较着要还什么的。

但杜老太还是跟她说要还的,就是知道她小气的个性。

但当天做好饭后,对方就直接上门拿着碗端走了一碗肉,还说用她家的姜炖的就还这个就行了。

用姜一般都是去腥的,杜老太这才知道对方早猜到她是炖肉呢,这才肯借姜给她。

于是两个老太太当即就吵了起来,初而动嘴继而动手,但因为朱老太战斗力非凡,在地上撒泼打滚的,杜老太愣是败下阵来。

主要是她觉得太丢人,于是就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就说这人有多极品了,除了小气,她还重男轻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