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节(2 / 2)

加入书签

冉大奶奶急得脱下鞋子投掷黄国纪,又向房屋处呼喊求救。

柳竹秋见高勇左肩又重了一刀,兵器脱手,怕他被灭口,从假山上掰下一块松动的石头逼近黄国纪, 想靠偷袭砸他后脑。

黄国纪眼观六路, 倏地后踢一脚踹中她的胸口。

柳竹秋来时在衣袍下藏了一块护心镜,也被这脚踹得气血翻涌, 倒跌一丈撞在山石上, 意识顿时落入黑口袋。

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间隙,她朦胧苏醒,依稀听到黏糊糊的敲击声,奋力睁开眼睛,雪亮的月光下, 高勇和冉大奶奶都已倒在血泊中,

黄国纪正蹲在冉大奶奶身前, 举着一块石头砸她的脸, 发现柳竹秋醒来, 先转过来收拾她。

柳竹秋挣扎起身, 通路被敌人封堵, 被逼倒退, 背心立刻传来山石的冰凉。

黄国纪不紧不慢捡起弯刀,柳竹秋注意到他改用了左手,随之发现他的右手不停滴血,食指的部位只剩一截断桩。

在她短暂昏迷期间,高勇和冉大奶奶一定进行过殊死抵抗,弄断了贼人一根手指。

黄国纪杀死他二人还不够解恨,柳竹秋看到他一双小眼睛在暗处幽光闪烁,犹如凶残的恶狼瞵眈猎物,势在必得。

她胸口疼痛,无力反抗,紧急采用言语攻势,大声呵斥:“黄国纪,我是唐公公的心腹,你若杀我,他定不饶你!”

黄国纪愣了愣,面罩后透出一阵蔑笑:“唐振奇算个屁!不过是个奴才罢了。”

他间接暴露真正的后台,想是认定柳竹秋即将做他的刀下亡魂,出手的前一刻,被几枚斜刺里射出的飞镖逼退。

柳竹秋不见其人已认定是万里春来了,绝望登时被欢喜粉碎。

黄国纪刚站定脚跟,万里春已携风雷之势杀到,打得贼人腾空跌倒。他慌忙撑地爬起,狼狈应战。

二人甫一交手,黄国纪便认出是上次雪林里的克星,不敢恋战,狠命虚晃一招,跃墙出逃。

万里春顾念柳竹秋,听见周围人声逼近,放弃追赶,飞快上前背起她,踩着假山跳出院墙。

柳竹秋爬在他背上飞檐掠瓦地跑出几里地,来到一座荒凉的空院。

万里春放下她,取出一只小瓷瓶,倒出一粒药丸递到她嘴边。

柳竹秋闻到熊胆田七的气味,知是伤药,张嘴含住,忍着苦涩嚼碎咽下,调息一刻,伤痛大为减轻了。

万里春见她无恙了,又向以前那般转身欲走。

柳竹秋忽然大声呼喊:“蒋妈!”

无形的绳子拴住了万里春的脚踝,犹豫片刻,转身面对她,缓缓摘下面具。

月光下是一幅与面具全然不同的柔和表情,带着微笑,还有一点无奈。

柳竹秋高兴地起身上去搂住她,撒娇道歉:“对不起蒋妈,我想既然我们心里都明白了,也没必要一直装傻了。往后我还需要你帮忙,说破了才方便求助。”

蒋少芬早看她那头乱发不顺眼,眼下终于能动手替她梳理,一面责怪:“你尽干些危险的事,害我每次都像在跟阎王爷抢命似的。刚才我不知道你在哪儿,在衙门里找了半天,再慢半拍你这条小命就当场交代了。”

柳竹秋等她为自己绾好发髻,拉着她坐到台阶上。

蒋少芬解开腰带,扯出缠在肚子上的布袋,里面塞满棉花。柳竹秋可算知道她是如何伪装将军肚的了,夸她装得像。

蒋少芬调侃:“成天伺候会扮风流才子的小姐,我也跟着学了点皮毛。”

柳竹秋摇头:“我这个风流才子只是花架子,你的外表虽是假扮的,骨子里却是真正的大侠。我知道你就是万里春以后好生佩服,现在终于能当面向你表达敬慕了。”

她最盼蒋妈答疑:“以前我们在外地的时候你怎不假扮万里春?看你这身手,早十年就能纵横江湖了吧。”

蒋少芬迟疑地注视她一阵,知道她已有了独当一面的本事,决定透露些许信息。

“我想给我爹报仇,真正的万里春其实是他。”

柳竹秋想起萧其臻曾说过二十多年前荆襄地区也有一个外号“万里春”的侠盗,一问正是蒋少芬的父亲蒋玉昆。

“你爹不是镖师吗?”

“那是我编的,不然柳府怎肯收留我?只有你娘知道我的底细。”

“老万大侠是怎么过世的?”

“……说来话长,以后再慢慢告诉你。”

“那害他的人又是谁?”

“那人害死我爹后就失踪了,我找了很久,六年前遇到一位故人,说曾在京里见过他。我想仇人或许藏在京畿一带,便伪装成万里春出没,想逼他现身。”

柳竹秋顺着她的话寻思,想起外祖父赵福清获罪时担任荆州通判,蒋妈也恰在那时来到柳家,莫非这两件事有关联?

她估计蒋少芬不会松口,暂时不去询问。

蒋少芬转而担心她:“刚才那个刺客是不是黄国纪?是唐振奇派他来杀高勇灭口的?”

柳竹秋点头又摇头:“我起初也以为是他是唐振奇的人,可他否认了。如此一来,指使者就是皇后和章国舅了。”

黄国纪曾涉嫌参与毒杀太子,章昊霖又是高勇的主要行贿对象,进献给他的贿赂比给唐振奇的还多。高勇事败,章昊霖怕受牵连,具备行凶动机。

蒋少芬纳闷:“黄国纪也参与了顺天乡试舞弊案,那事不是唐振奇的亲信薛汝春干的吗?似乎跟章家无关啊。”

柳竹秋分析:“黄国纪有可能先追随唐振奇,后来被唐振奇献给了章家,所以跟两方都有关联。我本想诱拐高勇,骗他交代奸党的罪状,这下白忙活了。”

顺藤摸瓜的计划落空,能端掉盘踞霸州多年的罪恶团伙也值得庆贺,但目前有一事不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