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8章 第 138 章(1 / 2)

加入书签

*

民间俗语,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这句俗语前朝的时候就有,意思是想要让小孩儿健健康康平安长大, 就不能给孩子吃太饱、穿太暖,七分饱七分暖就够了。

但是这个分寸很难把控,大人自己都控制不了什么叫七分饱,更不用说小孩子了。

阿哥格格身边的奶嬷嬷的确有拿捏主子的意思,不过说到底还是她们以为这样对孩子好。既能拿捏主子, 又能把主子养好,何乐而不为?

三个内务府大臣尽数被革职, 差不多可以说是从天而降的无妄之灾。他们私底下有小心思,但是手段绝对不敢在皇子皇女身上使, 钱重要,命更重要, 他们还没傻到那种地步。

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然因为奶嬷嬷心大想拿捏主子而落马。

几个内务府大臣知道真相的时候人都傻了, 他们知道他们的位子被很多人盯着,但是因为这个被革职, 是不是有点离谱?

奶嬷嬷们的确有错, 她们不该心大到想控制主子,这样的话只处理奶嬷嬷就好,何必把整个内务府都搅和的不得安生?

没办法, 掌握他们生杀大权的是皇帝, 皇帝不想和他们讲道理,他们有再多辩解的说辞也没用。

内务府人心惶惶,宗室王亲的府邸里也哭声一片,王爷贝勒们还能忍住眼泪,只是痛骂自己没文化吃了大亏, 后院的福晋姬妾们可忍不住。

家里男人爽快了提上裤子走了,怀胎十月闯鬼门关生孩子的是她们,她们心疼那些没养成的孩子不行吗?

到底哪儿传出来的俗语,就该把那人的嘴撕烂不可。

医术博大精深,几辈子都不一定能学精学通,他们满人看不懂汉人的医书,还不是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行,得学,现在是找出原因了,要是还和以前一样两眼一抹黑,她们怎么知道孩子是没吃饱还是真的该清淡饮食?

各府的福晋回家后都拉着自家男人哭,王爷贝勒们后院可能温柔小意的姬妾居多,但是在这年头,当家主母要么是蒙古来的女中豪杰,要么是满洲大族出来的姑奶奶,脾气是一个比一个不好惹。

出门在外她们可以给男人面子,回家关起门来什么样那就各凭本事了。

王爷们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伤心不已,但是孩子没都没了,将来再生的时候好好照顾就是,一个二个的反应不像福晋们那么大。

然后,他们就迎来了噩梦。

已经远离学堂好多年的宗室王亲们,在后院福晋姬妾的软硬皆施下,痛苦不堪的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生涯。

一时间,京城的启蒙书被抢购一空,医书的销量也好了不少,有些心思活络又有余力的大夫甚至趁机写了好多小儿常见病症的文章交给各个书坊,光润笔费都收的手软。

当然,书坊也不是什么文章都肯收,他们特意去太医院那边请了儿科圣手坐镇,确定文章写的没问题才会印出来。皇上现在对那种事情特别紧张,他们绝对不会傻不愣登的往枪口上撞。

就是多花点心思,也得确定万无一失才行。

八旗阅兵照常举行,往年阅兵那些王公大臣讨论的都是今年的武器怎么样,再畅享一下接下来打哪儿,今年不一样,今年讨论的全部都是最近学了多少有用的医案。

这年头早夭的孩子那么多,不光只有满洲勋贵家的孩子,汉人家的孩子也不少,只是没有宗室王亲家里显得那么触目惊心。

入关那么多年,如今朝中的中坚力量基本上汉语说的比满语顺溜,只有和太皇太后一辈儿的老人还说满语蒙语,为了家里小辈们的生命安全,他们学起医术来那叫一个头悬梁锥刺股。

就是能坚持下去的没几个,过了兴头之后又恢复原样,宁愿花大价钱养十个大夫住家里也不愿意再看医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人要有自知之明,不是读书的料就别读了,读到最后不光自己难受,还玷污了那些清清白白的书。

大不了把私房钱全部交出来,他们没事儿不再去外城鬼混,省下来的钱全都用来培养大夫,这总行了吧!

年后不久,遏必隆和曹寅就欢欢喜喜的回了京城,鳌拜和苏克萨哈还要在那儿多待几个月,税制已经修改完成,接下来一年是最要紧的时候,去年年底那些不肯交钱的在期限内把钱补上朝廷能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如果不愿意补,那就只能请他们到衙门坐坐了。

治国嘛,也不能太死板,太死板了对谁都没好处。

能用钱来解决问题,官府也不是不能网开一面。

曹寅在江南干的风生水起,和他爹小心谨慎的风格一点都不一样,直来直去的手段打了江南那些人一个措手不及。

所有人都觉得曹寅和曹玺这父子俩的手段应该差不多,父子俩一脉相承才对,小年轻不知道轻重,办事只能比他爹更小心,谁知道那小子嘴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半点弯弯绕绕。

官场上谁不是一句话里面十个意思,猛不丁冒出来个愣头青,能反应过来才怪。

小曹同学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他和他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的异常默契,他爹这些年脸上的褶子都少了很多。

“曹侍卫,好久不见。”隆禧溜达到乾清宫,看到久违的小曹同学立刻上前打招呼,“升官的感觉怎么样?”

“给阿哥爷请安。”曹寅咧嘴笑的开心,蹲下来挤眉弄眼,“升官的感觉好极了。”

他在江南忙活大半年不是白忙活的,回到京城就升了二等侍卫,皇上还给他分了佐领让他管。他还不到二十岁就分到了佐领,纵观整个京城,除了宗室王亲还真没几个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要不是他太年轻,凭他之前的功劳,升一等侍卫也使得。正三品的武职,出去历练一圈回来就是二品大员,年纪轻轻就堪比人家奋斗大半辈子,不嘚瑟不行。

宫里消息灵通,隆禧经常被皇帝拎着旁听朝政,对江南那边的情况非常了解。但是奏折上看到的和当事人说的不一样,他还是想听当事人来讲。

这次和以前不一样,他的老伙计鳌拜还在南边没回来,连过年都腾不出时间回京,可见那边已经忙碌到什么地步。

什么?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咋啦,一起忙着呗。

七阿哥的双标一点遮掩都没有,还好苏克萨哈不在,不然非得被气死不可。

曹寅知道他想听什么,看周围没有其他人便小声说道,“阿哥爷不用担心,太师在南边好着呢,没人敢让他不痛快。”

该担心的不是鳌拜,而是苏克萨哈。

两江总督麻勒吉是鳌太师本家,都是正黄旗的苏完瓜尔佳氏出身,就算明面上不敢表现出来,办事儿的时候肯定也会向着自家人。

吏部办事儿的时候为什么要避免父子兄弟在同一个衙门,防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人非圣贤,向着自家人乃是人之常情,不是说公正就能公正,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偏过去了,还是事先就避开最为妥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