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节(1 / 2)

加入书签

“老相公,您这是作何。”

睿宗还是很敬重这位历经几朝的老臣的。

“今日,臣上朝前,于家门处发现此册。”

他颤抖着抬起手,那是一本与睿宗方才捧在手里,如出一辙的宝册。

不待睿宗吃惊,另有几位重臣“扑通”跪倒在地,独独李习茫然无措地站在原处。他身为文官之首,重臣表率,竟然事先没有听到任何风声?

李习哪里知道这些拿到书册的老臣心中的惊骇。

这书上的内容,先是将矛头对准内阁里的两位阁老:风头正盛的李习和卫镇,随后又提了锦衣卫都督王祯与镇守丰镇的武将高韦,这四位文武重臣与宫中的李贵妃合谋造反,强立三皇子为太子。更有甚者,这书册里,还谈及了李贵妃与宫内掌印太监陈海的风流韵事。

这本册子,就是给这些老臣十个脑袋,他们也不敢让别人看见,更不敢流传。

谁知今天殿上那祥瑞之兽口中吐出本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书册。

睿宗虽神情有异,但并不发作。众人便知是睿宗有意遮掩。

谁承想,那张阁老就像得了失心疯般登时跪出来,将事情挑破。如此,他们这些收到册子的人可不得一个一个跪下来,省的到时候落得一个私藏禁书、心怀不轨的罪名。

睿宗站在大殿中间,看了眼痛哭流涕的张倾,又看向那些跪倒在地,高声请罪的老臣,刹那间,整个朝堂几乎所有的重臣都跪伏下身痛哭请罪,除了那还陷在震惊中,缓不过劲儿来的首辅李习。

“放肆!”

他冷喝道,天子一怒,群臣莫不悚然。

睿宗猛地走到张倾面前,俯下身,“张倾,朕问你,你所献的这书里,是什么内容?”如若这老臣是个识趣的,此刻便该顺坡下路,现编一套符合睿宗心意的吉祥话出来。

只是。

“臣……臣不敢说。”

众大臣齐齐在心中倒吸一口凉气,这就好比是睿宗亲自搬了梯子叫这老相公下来,他不仅没有下来,还将那梯子直接踹翻了。

整个朝堂,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陛……陛下,朝堂之口易堵,可这天下悠悠众口,如何堵得?”

张倾擦擦额上的冷汗,“今儿老臣出门,臣妻便过问了今日朝堂之事。从献祥瑞到吐宝册,她皆说得头头是道,而老臣手中册子里的内容,他们也早已知晓。”

“朕的朝堂事,为何连区区妇人都可知晓?”

张倾跪趴在地上,汗如雨下,身上的朝服都被彻底打湿,却不敢回话。

终于,有个年轻的小官站起身,“陛下,臣略有耳闻。前些日子,京都里流行起一出折子戏,叫册贵妃,讲得是个心怀鬼胎的娘娘,与内宦狼狈为奸,借由祥瑞宝册上的箴言,登上皇贵妃之位,毒死太子,好叫自己的儿子继位。”

“其子登基,暴虐非常,天帝震怒,降下天罚雷火,劈死了贵妃和他的孩子,太子英灵回魂,重登大位,就此国家海晏河清、盛世安稳。”

“好大的胆子!”

睿宗震怒,狠狠将手中的书册掷到地上。书脊被摔散,纸页飞散一地。那高姓小官不卑不亢,“扑通”跪倒在地,朗声道,“陛下,这只是民间的一出戏曲。”

当然,如果没有今天献祥瑞之事,所有民间人也只会当这只是出普普通通的折子戏。可是今天,在朝堂上,真的有官员巴巴送来了祥瑞,这珍兽口中还偏偏就吐出一本册子来,更要命的是,每个重臣家门口也都有这么一本册子,而这册子里的内容,还偏偏与那折子戏里某一幕的戏词几乎是如出一辙。

那现在,谁是那忠奸不分、偏听偏信的昏君;谁又是那与宦官苟合,毒杀太子的妖妃?谁是那包藏祸心的篡位皇子?谁又是清清白白,饱受冤屈的太子?

好!真是太好了!如此以来,民心向背,一清二楚。

李习跪在地上,喉口一阵腥甜。

他恨毒了陡然站出来的张倾,却更畏惧这幕后之人的心机。

此事一出,大皇子必定会最为受益,只是那黄口小儿,怎么可能有这么精巧的心思。其背后定有高人指点。

先不说他如何取得那册子。就从这民间提前的戏曲演绎,到今日朝堂张倾的突然倒戈,再到睿宗的心思把握,桩桩件件、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那说戏的臣子,也必定是事先就安排好的。

郑国公,果真是宝刀未老。

李习忍住心悸,偷偷给早已失魂落魄的三皇子使眼色。

他见殷觉懵懂的样子,气得险些吐血。那殷觉也是个知机的,见状知晓李习定是有后手,赶忙装作搀扶先生走过来,就听闻李习在他耳边快速嘱咐道。

“快知会贵妃娘娘!只要这妖书是打宫里边儿出来的,殿下就还没输。”

宫,哪个宫?

李贵妃扶着鬓角的海棠花,险些咬碎一口银牙。

“娘娘,那李大人传进来这样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贵妃掰断了手指上的护甲,眼眸间闪过狠厉的神色,勾唇一笑。

“李大人说得对,这妖书定是从重华宫里流传出来的。”

“鸣翠,你把这本册子交给那重华宫的钉子,叫她即刻动手。半盏茶后,本宫亲自去这重华宫,替陛下收拾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好儿子!”

作者有话说:

文中妖书的内容来源于《续忧危竑议》,感兴趣的宝子们可以去看看。

第17章 皇贵妃(十二)

“你先叫几个小厮守住重华宫几个外出的口子,不许人出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