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1 / 2)
因为加对牛的营养成分是有破坏作用的。多一份,就多一份破坏,这是自然界不变的定律。复原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营养成分的损失可想而知了。
严格来说,用粉还原成所谓的复原,本就是一些牛市场企业在市场急剧膨胀而源不足时,想出来的一种蒙骗消费者的办法。
但是很遗憾,在各品牌磨刀霍霍的压力下,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将会有更多的公司生产还原,或者提高还原在牛中的比重,继续打低价牌。
价格战让牛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没有牛的味道。牛变淡了,也难怪有人说,中国90后出生的人,没有喝过真正的牛。
当然,与毒相比,还原喝不死人,因此也说不上犯法。虽然国家要求还原必须要醒目地标注“复原”三个字,但如今真正执行的没有几家企业,政策形同虚设。也就说,复原一直是被当做是纯鲜牛来销售。
所以,长白业已经是几乎所有产品都是还原了,这虽然是有些疯狂,但作为业市场的潜规则,行业中的明眼人都知道,最多也就是鄙视一番,还谈不上能致其于死地。
杨业口中长白业的丧心病狂,是另一个真正致命的问题……
第110章 败露
第二天,《瑞市报》率先拉开了“还原”揭盖子的系列报道。
长篇累牍的系列报道,使得“还原”这个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不过是一次业的通识教育,最多也就给消费者留下个印象。
紧接着其他媒体对长白业的“还原”的曝光,将瑞市人们的注意力紧紧地锁在了长白业的上。
因为这段时间以来,长白业不计成本的降价促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起码大家都喝过了长白业的牛。
这还了得,原来我们喝的都是营养缺失的“再加工牛”?
这时候的消费者可不记得购买长白业牛时,对低廉到几乎白送的价格的赞叹了。
谴责长白业的声音不绝于耳。
长白业反应也不慢。
一方面,其请来的“专家”在媒体上为“还原”,不,应该叫“复原”做平反。虽然引发了各界对复原的争论,但是也将注意力从自己上转移开了。
另一方面,长白业召开了发布会,郑重其事地向消费者道歉。这反而赢得了不少赞赏。
归根到底,复原虽然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但是确实是一种安全的食品,一些营养的缺失而已,又不致命。
但郝云飞看着电视上长白业假惺惺的面孔,露出一丝冷笑。
及至第二天,新闻记者经过明查暗访,正式揭露了长白业以过期变质的回炉生产新品的黑幕。
看到电视上过期的牛被露天堆放着,虽然这些牛还没有拆箱,但已经沾满尘土,有些箱子已经破损腐烂,周围苍蝇横飞。
听着新闻里的介绍,这些回炉的牛竟然会堂而皇之地再次回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不少喝过长白业的消费者已经有呕吐的感觉了。
震惊!
离奇的愤怒!
匪夷所思的黑幕!
如果说复原只是企业恶竞争的一种偷换概念的营销策略的话,那么回炉的出现,则是这个行业恶竞争带来的道德底线破裂的问题。
先前消费者是多么善良地原谅长白业,现在对其就有多么憎恶厌恨。
人人喊打已经不足以形容长白业的处境了。
到了这一步,质监、卫生、工商、农业、工会共同成立联合调查组着手启动调查,长白业的管理层已经被管控起来。
真相很快就被查出来了,长白业存在严重的回收“过期”再加工的问题,相关责任人已经落网,至于长白业,已经毫无翻之地了。
这一起事件,影响巨大,甚至引发了国民对业的信任危机。
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与长白业一起打价格战的青阳业。
而郝云飞早有预料。
青阳业的郝云飞向农和贩子鞠躬致谢的形象在各大媒体传播;当时主动退出恶竞争的价格战的细节开始流传;同时青阳业向媒体开放生产车间,媒体记者可以零距离参观从产品灌装到出库流通的过程……
有对比才有差距。
竞争的两家的企业,一家踏踏实实地从农手中收,加工,上市销售;另一家走歪风邪道,恶竞争打击对手,最终人人喊打……
两个形象简直不要太鲜明。
在郝云飞的精心安排下,青阳业化险为夷,形象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可谓因祸得福了。
当然,明眼人还是不少的。这一系列的巧合,总有人会看出端倪来的。
但那又怎样,难不成还有人想不开去为长白业翻案吗?
可能最恨青阳业的,是那些想用回再加工的企了。在当前的舆论氛围下,正在用或者想用的企,无不战战兢兢,唯恐被发现。
……
当杨业和郝云飞联袂走进齐政的办公室时,齐政就知道,杨业找到了精于营销的搭档了。
齐政也很高兴,嘉谷业的哼哈二将就是眼前的这对了。
等他们坐下来后,齐政率先问郝云飞“以你的手段,老实讲,当初青阳业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郝云飞故作叹气“唉,虎落平阳被犬欺啊,谁叫我穷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