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2 / 2)
这下邓久谦不只是羡慕了,他简直是妒忌恨了。
想他一个人,靠着这张老脸和猛牛的名号,东拼西凑的,才凑了两亿多元;好家伙,人家居然连贷款都不需要,就在一个牧场砸进去了15亿。
如果不是各为其主,邓久谦都想抱着嘉谷的大腿哭喊,土豪,求包养啊!
除了感慨嘉谷的财大气粗外,邓久谦也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伊力、猛牛等大企业在自建牧场上投入有限了。
以嘉谷牧场为例,建一个存栏4万头,日产800吨原奶的奶牛牧场,投入要15亿元左右,哪怕除开盐碱地改造的费用,投资额也比建一家日加工800吨乳制品的工厂高多了,收回投资的时间也比做乳制品加工长得多。
而即使是一个日产800吨原奶的万头牧场,一年的原奶供应量也只有不到30万吨,而根据年报,猛牛乳业今年乳制品产能达到200万吨,如果全部自建牧场,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再想想嘉谷乳业现在“爆牧场”的操作,即使有贷款,前期投入也是一个巨额数字,除了感叹一句“贼有钱”外,邓久谦已经不想说话。
……
仔细参观完毕后,心累的邓久谦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打击离开了。
嘉谷牧场现在的主人,嘉谷农牧公司的负责人李东亮就笑着调侃杨业道“老杨,你这么倾囊相授,不怕现代牧业联合猛牛集团超越我们吗?”
“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超越得了我们。”这是杨业的评价,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神态从容,面带开朗微笑,就像是说今天中午吃什么一样平常。
但这样的平常背后,却隐含着一种强大的底气和信心,那是来自于一个团队,一条真正贯通的产业链的信心。
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
嘉谷牧场,是真正将种植、养殖以及乳制品加工结合起来的典范。
高人一筹的优质牧草,有赖于嘉谷实验室的牧草育种培养——虽然其实是“青竹百灵阵”的功劳;全部健康成长,高产优质奶的奶牛,有赖于牧场员工团队的管理——虽然大多是“三星聚灵阵”的功劳;物质循环利用的种养模式,有赖于实验室的设计——虽然……好吧,这就是陈建章的功劳;乳制品新品类的开发和畅销,有赖于嘉谷乳业公司团队的绞尽脑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集团的“氪金”操作——那些世界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都是用钱砸出来的。
相较于连启动资金都差点凑不出来的现代牧业,有着上下游支持的嘉谷乳业,有充分的蔑视对手的底气。
……
第216章 最后一千米的盘剥
嘉谷乳业和嘉谷农牧铆足了劲准备花大钱。
五个万头牧场,奶牛设计存栏数从五万头起步,总投资超过五十亿元——即使有银行的贷款和集团的分批投入,也将是嘉谷这几年最大的投资支出。
这样的大项目,自然不能一拥而上。
单单是选址,就值得嘉谷集团高层正儿八经地坐下来,讨论确立一些基本原则。
“既然牧草要从美国运回来,那选址的交通位置就很重要了,最好是靠近水路,降低运输成本……”
“按照嘉谷牧场的经验,即使牧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厂,但牧场周边最好还是要有配套的种植项目,以消化剩余的沼液等底料……”
“还是要看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在贷款的同时,牧场占地要尽可能大,荒地也无所谓,反正我们舍得投入改造,几年就变成了沃地……”
有现成的嘉谷牧场作参照,扩建的万头牧场的选址标准,就在众人的各抒己见下出炉。
齐政最后叮嘱嘉谷农牧的李东亮“老李,你要和老杨沟通好,按照做工业的标准化流程养殖奶牛,并且将养殖场和乳品加工厂尽可能连在一起。不同于欧美的牧场和乳制品厂布局早已固定,重置成本太高,国内的大型牧场才刚刚开始,这是我们独有的机会……”
及至散会后,齐政喊住王昱业。
“我的王总,看你刚才有些心神不定的,是出了什么状况?”
王昱业没有隐瞒,他揉揉额头,将一份资料递给齐政“嘉谷粮油旗下的嘉谷大米和嘉谷食用油上市了,不过……上市后遇上了不小的麻烦。”
“哦?”齐政一挑眉毛“是什么麻烦?”
……
嘉谷商贸公司在夏收后,凭借着订单农业的形式,从江右省为中心的南方产粮区,收购了首批优质籼米。
在完善了水稻上游产业链的打造后,嘉谷粮油才在终端推出“嘉谷大米”品牌。
夏末,在南方籼米消费区的电视台黄金广告时段,嘉谷大米的广告闪亮登场“3600多个经审定的稻米品种,嘉谷只选一个;全国43亿亩水稻,嘉谷只限定3个优质产区;国家标准特等大米不完善粒每万颗不超多300颗,嘉谷出厂不允许超过10颗。从种子到大米,全程用心,美味放心。”
借助“仙茗大米”的销售渠道,嘉谷粮油公司将嘉谷大米和嘉谷食用油,通过各大超市、卖场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王昱业所说的“麻烦”,就是出在终端销售渠道上。
“如果按照家乐福给我们开出的合作条件,我们一年下来等于白忙活。这已经不是被盘剥的问题了,而是在‘献血’。嘉谷粮油的产品进入家乐福,几乎是穿着衣服进去,光着身子出来。”王昱业蹙额说道。
齐政也皱起眉头。
按照育种、化肥农药(饲料)制造、种植(养殖)、贸易或进出口、加工、食品制造的农业产业链链条,嘉谷已涉足大部分环节。
但是,农业产业链到此还没有结束。因为大家不可能直接到食品加工厂里排队购买食品,而农贸市场或超市就成了农产品和终端消费者见面的“最后一千米”,而这“最后一千米”,在目前恰恰是外资的天下,也是嘉谷的短板。
农产品最大的销售渠道一直以来都是农贸市场,但在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却良莠不齐,很多地区的农贸市场被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因此,嘉谷出产的产品,基本都不会选择不符合品牌形象的农贸市场。
农产品通过商超途径销售,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国内零售业向几大商超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商超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话语权严重不对等,成了中国农业的锁喉之痛。
其中以家乐福为甚。
家乐福是最早进入国内的外资零售巨头,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其成熟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带给中国老百姓的体验是颠覆式的。
只要大卖场的位置开在大城市商圈,就会出现两条长龙营业前,大门入口等待购物的长龙;营业后,收银台前等待结账的长龙。
躺着都能赚钱的时代太美好,于是家乐福的步子更为激进,去年我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后,其开始了更大一波的跑马圈地,红蓝十字商标插满了全国,是国内不打折扣的商超状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