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节(1 / 2)
在沙漠治理开发中全面应用保水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抗旱抗逆、耐旱品种等节水灌溉技术,是嘉谷的必选项。
不仅是因为当地蒸发量大,要节水节肥;还因为节省人力西北本就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且看前面的植树种草就是费了多少工夫招揽人手,甚至连骆驼都用上了。
建设大规模的节水灌溉系统,虽然投资巨大,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大大节约投入资源,且“开阀门、点鼠标、穿皮鞋”代替了“拿铁锹、提马灯、蹬胶鞋”,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齐政想了想,止住了管理层对两家产品的争论,同时向两家公司提出了新的合作提议嘉谷要合资建立节水灌溉产品研发生产公司,产品不仅需要满足中国国情,还要符合嘉谷的实际需求。
这个提议一出,沙赫维只犹豫了一阵,在向总部请示后,就拒绝了这个合作提议。
耐特菲姆公司自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品销售和服务遍及全球,嘉谷在研发上根本就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没必要为了一个项目,培养出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至于国内的天叶公司,一直犹豫着,纠结着……想要拿下这个大项目,但同样的,也不想培育出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直至齐政都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向其展示一下嘉谷的技术实力。
……
天叶公司工程师温化堂受邀来到嘉谷总部的嘉谷实验室。
眼前是一个镶嵌在墙上的大屏幕。屏幕上,条块状的农田像俄罗斯方块,绿色的是玉米,黄色的是黄豆,紫色的是玉米。映在他左侧墙上的投影,显示着更多的细节,山川、河流、道路和田埂,还有作物长势、气象状况等。随着鼠标挪动,就像坐上直升机进入一段短途旅行,几千亩农田从脚下匆匆远去,眼前的动态尽在掌握中。
平台开发总工程师高鹏对看得眼不转睛的温化堂介绍道:“这是我们嘉谷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农业平台,能结合气象数据、低空光谱图像、卫星遥感图像、物联网数据、历史作业数据等,建立农场‘天上-低空-地上-地下’的立体监测与作业模式,构建生产管理立体化、智能化大数据云平台。”
几年前,他创立的气象服务企业被嘉谷收购,在嘉谷的鼎力支持下,终于研发出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农业平台。
他自豪地说道:“平台还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如果我们合作,可以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融合进来,真正实现了作物生长环境全程多终端监控、远程水肥灌溉控制、农业大数据采集等功能。”
温化堂还有些发愣,他真的想不到,嘉谷在农业数字化管理的探索上走得这么远了。
但嘉谷实验室给他的打击还不止一点。
一事不烦二主,高鹏继续带他参观了嘉谷的一项滴灌技术研究“浅埋滴灌”。
这是蒙省一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提出的设想,嘉谷实验室听说后,双方进行了联合研究。
“通过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对比试验,技术人员发现覆膜与不覆膜对农作物产量没有太大影响。覆膜滴灌技术需要农民对孔、引苗,一旦对孔有偏差,苗就出不来,我们就想怎样可以去掉覆膜进行滴灌。”
“虽然还没有取得成功,但已经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而一旦研发成功,膜下滴灌将升级成无需覆膜、只铺软管,节水、控药、控肥、控膜全部做到了。”高鹏侃侃而谈。
温化堂更是面色大变。相比于数字化农业平台,浅埋滴灌技术对他的冲击更大。这堪称是种植业的一场革命,一旦成功,对膜下滴灌的冲击不必多说。
高鹏淡淡一笑,研发困难当然还有不少,而即使研发成功了,嘉谷体系也没有灌溉设备生产能力,这也是嘉谷想要与天叶公司合资的原因之一。
“还有针对山地的移动共享山地滴灌系统的研究、利用风能为灌溉设备‘加油’的研究……”
温化堂头都大了。他不由得苦笑,看样子,这下不是嘉谷想要合资了,而是自家公司需要求着合作了。
不出所料,温化堂带回去的消息让天叶公司如临大敌。
双方正式开始了合资生产的谈判,并且很快地达成了一致因为嘉谷出乎意料地做出了让步。
嘉谷农资与天叶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生产新一代的节水节能灌溉设备;合资公司由天叶控股,但凡是嘉谷体系自用的灌溉设备,必须是最低价的。
嘉谷农资的杜为民曾在谈判前问齐政,明明我们占据了优势,为何反而要让步?
齐政一笑:“嘉谷虽然致力于成为国内行业内的领导者,但并不是说要在各领域取得领先,这并不现实。最佳策略是整合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与不同专业领域的企业实现合作,形成商业战略联盟,才具备真正的影响力。”
“既然是合作,皆大欢喜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便宜先进的灌溉设备可用,天业公司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联合拥抱节水时代,难道不好吗?”
……
第343章 国家级沙漠水库立项
修建大型沙漠水库终于要立项了!
这段时间以来,专家团对沙漠地下深层水系的勘探愈发深入,得到的惊喜也就更多。
深层水系与贝加尔湖联通已经毫无疑问,令专家们更加惊喜的都是,他们发现,深层水系与贝加尔湖的流动性很大,也就是说,深层水系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水源补充。
专家们推断,这可能是贝加尔湖的地震造成的。
要知道,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也是一个地壳断裂形成的断层湖。
地壳运动使得贝加尔湖地区地震频频,平均每年要发生2000次。每一次地震后,贝加尔湖湖底就会下陷3至5米。
可能就是因为地震,贝尔加湖底形成了新的断层,湖水得以不断注入断层,最终形成了一条深层“地下河道”。幸运的是,这条河道一端通往我国,又被嘉谷应用陈健升教授的“深循环理论”,挖掘了出来。
至于地下水喷涌的现象,专家们猜想,可能是因为地下河道一路蜿蜒至此时,因为高差导致势差,在地下产生增压作用。
呵呵,要不是自己的手笔,齐政差点都信了。
当然,地下水系通往贝加尔湖的研究目前是保密的修建调水工程引贝加尔湖水来我国的想法,一经产生都能在两国引发热议。现在梦想成真,鬼知道老毛子们会出什么幺蛾子?闷声发大财难道不香吗?
至于能瞒多久,那是以后的事了。
最关键是,专家们通过对井口压力等数据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如果全面开发这条地下河道,最大年出水量可能接近1000亿立方米两条黄河的年径流量。
相关部门已经淡定不能了。
赶紧开发了吧,黄河不容易啊!
作为西北、华北的“生命之河”,黄河天然径流量仅为长江的6%,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的有限水资源,灌溉了全国13%的粮食产量,保障了全国14%的gdp产值,养育了占全国12%的人口。
也因此,她已经日渐“消瘦”,维持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已近极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