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5节(1 / 2)

加入书签

实质上内心狂叫,这特么的见鬼了不是,我的名气哪有这么大,随便一人都能认出我来?还是说有人泄露了我的身份?

魏明似乎看出了他的疑问,笑道:“还得感谢裴记者给我们指出了工作上的不足,弥补了合作社体系的一些漏洞……”

裴胜既恍然大悟,又仿佛被插了一刀,想起找茬不成反助攻的经历,强笑道:“哪里哪里,也是碰巧了……”

魏明笑得一脸纯良,在裴胜婉拒了他的安排活动后,还是挥手招来了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这样,裴记者,您也是第一次来沙漠,我给你们安排一名向导吧,有什么需要配合的您尽管交代他。”

怕再拒绝,会被怀疑来意,裴胜硬是装作高兴状:“那真的太感谢了!”

内心却在狂泣,他的暗访,他的新闻,他的成名,都没了,真是太倒霉了,刚好就碰上了一个认识他的嘉谷人。

他不知道的是,魏明对他的来意其实已经心知肚明。

说到底,他太小看嘉谷的可视化监管体系了!

嘉谷遍布全国的农业基地还无法实现全程可视化监管,但嘉谷的现代化牧场,现代化养猪场,现代化食品加工厂,都被纳入可视化监管体系,数据能直接传输到嘉谷总部数据中心。

裴胜的身影出现了一两次,还没什么;但他的身影频频出现,简直让嘉谷员工想不注意到都不行。

集团公关部稍作调查,就知道了他的记者身份,还有昭然若揭的“搞事情”心思。

之所以放任不管,是因为嘉谷坦坦荡荡,自认不怕查,他要是真的查出来问题,那还是查漏补缺了——合作社体系不就有漏洞因此而被补上的吗?

魏明是在集团公关部通报中记下裴胜的面孔的,一见面,内心就只有一个想法,终于轮到我了。

“贴心”地为裴胜安排了向导,魏明就不管他了,因为今天是两漠水库东线工程的首次开闸放水,他要赶过去观礼。

“暴露”了身份的裴胜见状,干脆破罐破摔,带着副手小武和被安排的向导,跟了上去。

……

两漠水库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90米,总库容800亿立方米,两面依雅布赖山而建,远远望去,碧波万顷,水天一色。

这样大的水库,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也是国内库容量最大的人工水库,当之无愧的“瀚海明珠”。

站在坝上俯瞰整个水库景区,天光漠色,都蕴含在水光波影之中。当然,现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那缓缓开启的放水闸门。

波涛汹涌的水流从闸门中奔流而出,沿着东线水道,穿过腾格里沙漠,绕过贺兰山脉,滚滚输入黄河。

当两漠水库工程总工程师宣布“东线顺利通水”,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而且久久不息。

裴胜站在后方,看到嘉谷董事长齐政,看到国家水利部领导,看到黄河上游的肃、宁、蒙几省领导,看到媒体记者,看到施工工人,看到嘉谷员工,看到游客们……或兴奋,或热切,都在用力鼓掌。

就连他身边的小武,也情不自禁地将手拍得通红。

他知道他们为何振奋。

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振奋!

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2%的黄河,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面积、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负担太重太重了。

黄河每年向流域外输送的水就有100亿立方米,基本上是可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远超其他河流的域外供水量,但调进来的水却很少。

最新的水资源调查显示,黄河天然径流量已不足500亿立方米——目前黄河的水资源开发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用水量再增加,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但用水量是势必增加的。

其中尤以黄河上游的肃宁蒙三省最为迫切。

按照国家要求,黄河中上游多个省区都在布局高耗水的工业基地,譬如蒙省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基地、陕北能源工业基地以及晋省煤电基地等,这些产业都集中在黄河沿岸城市,工业用水全靠黄河。

两漠水库东线工程每年最多可向黄河输送100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两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这是黄河径流量近二十年来首次不降反增的最大希望,也是黄河沿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推力。

裴胜的内心也有些触动,他很难不为这个利国利民的超级工程振奋;但是如果他认可了这一点,意味着他此行极有可能无功而返。

于是,在一片喧嚣之际,裴胜选择了眼不见为净。

他拉了拉副手小武,低声道:“我们走。”

旁边的向导一脸诧异:“裴记者,您不过去做些采访吗?”

裴胜扯扯嘴角,道:“这边同行太多了,我不如找找其他素材。”

向导恍然,一脸“我理解”的表情。

“如果可以,我想到绿洲里去看看。”紧接着,裴胜又来了一句。

早就得到了魏明交代的向导从善如流:“没问题,我这就带您去。”

三人走下水库大坝,向东而行。

向导还不知道从哪里牵来三头骆驼,建议骑骆驼前行,裴胜倒也欣然同意。

骆驼很温顺,都是蹲着的,裴胜和小武在向导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坐上去,骆驼再站起来,缓步前行。

两人都是第一次骑骆驼,感觉有点奇妙。

三人前行的方向是草原。

在裴胜的心目中,沙漠和草原是两个概念,一棵草没有的地方是沙漠,水草丰茂的地方是草原。没想到,一望无际的沙漠黄沙中,还真有大片大片的草原。

看得出来,骆驼脚下的草比他去过的内蒙古大草原稀疏,如果不细看,真的看不出这里原本是寸草不生的沙漠。

这么想着,小武也就这么问了。

向导哈哈大笑:“毫无疑问,我们的脚下,在过去千百年来应该都是沙漠。你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绿染大地,鸟鸣水清,都是从六年前开始改变的。”

裴胜没有接话,却是突然指着一个地方问道:“那是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