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节(2 / 2)

加入书签

宫里姐妹一同侍奉康熙的例子并不少。钮祜禄氏和佟佳氏都有这样的例子在眼前。

可人家的姐妹并没有这样相似的容貌,也并不如仁孝皇后在康熙心中留下这样深的印记,自然也没有什么替身的说法,更没有姜鄢这张脸带来的天然优势了。

有些人酸得很。

反正姜鄢并没有册封礼,只是享受妃位的待遇,身边的人并未改口,宫里称呼储秀宫妃,外头流行起来称呼储秀宫格格,特指的就是姜鄢。

这种说法慢慢传到宫里来,就让胤礽听见了。

胤礽自然不高兴。这回宫里赶上娘娘们晋封,也都是要办册封礼的,胤礽就想姜鄢成为名正言顺的储秀宫妃。日后再叫储秀宫格格,那就是以下犯上,听见了就是要治罪的。

姜鄢其实无所谓的。

她觉得自己享受到了这张脸带来的天然优势,并且拿到了很好的资源,有实质性的好处,这就已经很足够了,有没有册封礼,她并没有那么的在乎。

她还是很知足的。

康熙问她要不要,她实在是摸不准康熙的意思,不管回答想不想,这都违背了她的本意。崇尚躺平的快乐人生,就是把选择权再交还给能够做主的人。

“太子殿下别生气。来日方长,这次赶不上,以后总还会有机会的。”姜鄢安慰着胤礽。

到底胤礽是全心为她不值,姜鄢哄了一会儿,胤礽气就顺了。

她这也是实话。她年纪还小,确实是来日方长。

只要她能好好的活下去,比历史上的平妃年纪活得更长些,日后何愁等不到册封礼呢?

就算永远在这个妃位上头待着,只要有吃有喝,快乐健康,她就觉得挺好的。

这一回的大封六宫,定在翻过年后二月里。

册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德嫔乌雅氏为德妃,册庶妃钮祜禄氏为贵妃,册宜嫔郭络罗氏为宜妃,册荣嫔马佳氏为荣妃,册惠嫔那拉氏为惠妃。

康熙还有旨意,姜鄢同她们一道行册封礼。

姜鄢没有封号,但已成名正言顺的储秀宫妃。

二月里还是特别特别冷,身上穿着厚厚的袄,平常也就罢了,只会觉得暖和,可行完一整套册封礼,姜鄢出了一身的热汗。

回储秀宫更了衣,姜鄢跪的膝盖疼,都没办法下地走路了,只能倚在榻上,由着李嬷嬷带着庆月松月给她按摩。

另有储秀宫中两个掌事大宫女带着礼品赏赐单子,在姜鄢跟前核对今日送出去的礼物并今日从太皇太后从康熙从各宫收到的赏赐和礼物。

这一进一出,总是要理清楚了才行,否则库房里的东西太多太混了,将来想找什么都找不出来。

“姨母宫中真暖和。”胤礽入夜过来,带了一身的冬夜冷霜。

他是从南书房过来的,今日后宫大封,康熙高兴,考校胤礽功课的时间也比较短,大阿哥胤禔他们几个阿哥的额娘都有晋封,这会儿都在南书房那边同康熙说话,瞧着他们在那里凑趣,胤礽赶着要过来给姜鄢贺喜,怕再晚些后宫的门就关了,他就跟康熙说了一声便过来了。

胤礽也有贺礼送给姜鄢。是一块成色极好的手雕羊脂玉白狮子镇纸。

姜鄢道了谢,让李嬷嬷她们收起来。

“天气冷,太子殿下再坐一会儿就回去吧。免得路上吹风受凉又会发热生病。我让他们去外头说一声,等太子殿下去了再下钥关门。”

刚一过完年,康熙就让胤礽搬到新建成的毓庆宫去了。

胤礽还未出宫,后宫的门自然是不能关的,只是也不能真的就不关,倒是可以稍微晚一点点。毕竟姜鄢也听说了,贵妃还有惠荣宜德四妃还在康熙那里,总得要等着她们回宫了才行。

胤礽不想走,如果可能,他想一直待在储秀宫里哪儿也不去。

前两天胤礽和姜鄢一块抄完了一个孤本古籍,说好了休息两天的,按照约定应该是今天开始抄下一本,但胤礽现在一点也不想抄书,今天不想,明天也不想。

姜鄢煮了奶茶,自己一杯,给胤礽也预备了一杯,这孩子爱甜,给他加了一点糖才递过去。

闻着满室的奶茶香,姜鄢瞧见胤礽的嘴角都撇下去了。

这是不开心啊。

姜鄢没问什么,坐下慢悠悠的喝了一口奶茶,才说:“这是蒙古妃送我的奶饼,是科尔沁亲王派人送来的,我去她宫中尝了,她见我喜欢,就送了我好多。我刚拿回来,今天第一次做奶茶,你尝尝,看味道好不好,有没有蒙古地道的奶茶风味?”

胤礽喝了一口,很甜很香,他轻轻点头,说:“比蒙古送来的奶茶好喝。”

姜鄢笑起来,小声问他:“怎么不开心呢?刚进来的时候,看你心情还挺好的。”

胤礽撇了撇嘴,想,他那是装的。

在南书房的时候不能暴露真实的情绪,也不是不能,是他不想。不想在贵妃她们还有大阿哥面前暴露他的真实情绪,所以他一直在装作高兴,一朝的皇太子,总不能因为嫔妃们的晋封就拉下脸吧。

只有到了姜鄢这里,他才愿意将真实的情绪暴露出来。

一口气将奶茶喝了一般,胤礽才低声说:“今日礼部工部跟皇阿玛汇报,说陵寝的地宫已经修好了。”

地宫建好了,那么停在巩华城的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就要择日送过去安葬了。

“皇阿玛同我说,下月初八,令我带着大阿哥送两宫皇后的梓宫入葬地宫,诸王以下、八旗三品官以上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妇都要前去祭祀。十五日,我和大阿哥,诸王大臣等于皇后陵前祭祀、行礼。”

“皇阿玛本想亲去,可摒弃火葬改为土葬,两宫皇后先入陵寝,地宫门不事关门,这已经是开创先河违背祖制破了规矩,王公大臣都劝说皇阿玛,皇阿玛只能令我和大阿哥前去。皇阿玛说,我是皇太子,是皇额娘嫡出的阿哥,这件事,我最名正言顺。”

胤礽人小,但早已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王公大臣的劝说,并非全是为着所谓的规矩,而是担心康熙的身体。

诚然,康熙现在正值壮年,可他这些年所表现出来的对仁孝皇后的情深义重,着实令人心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