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节(2 / 2)

加入书签

姜鄢将身上的披风解下来,庆月连忙去接,松月挑开门帘请姜鄢进屋。

她们两个没跟着进去,同李嬷嬷还有李德全一道在外头候着。

李德全是皇上身边贴身伺候的人,连他都在外头候着,可见皇上这会儿不喜身边有人伺候,她们自然不会进去讨嫌,只她们格格一人进去就足够了。

姜鄢做好了心理准备,进去瞧见康熙姿态懒散的靠在榻上,她慢慢走过去给康熙请安。

康熙眉眼沉沉的,像阴下来的天气里凝结出来的水汽,不大明朗,也不大舒畅。

他叫了起,才问姜鄢:“送保成回去了?”

宫里的事,大抵是没有什么能瞒得住康熙的,姜鄢点了点头,说是。

康熙揉了揉眉心,说:“你今日册封礼,他一直惦记着要给你贺礼。贵妃荣妃她们还未走,他就迫不及待溜到你这里来了。”

姜鄢笑了笑:“太子殿下送臣妾的,是手雕的玉镇纸。”

“那是好东西,拿来朕瞧瞧。”

玉镇纸尚未收起来,姜鄢去拿了盒子过来,送到康熙手中。

康熙看的心不在焉,把玩的也心不在焉:“朕叫他去送他皇额娘和孝昭,朕自己不能去,他是皇太子,朕就叫他去。他心里难过,在贵妃她们面前掩饰不住,到你这儿来了也好。”

康熙心里自然是更难过的。

可他是皇帝,还不能如胤礽这样随心所欲,想走就走。等胤礽再大些,只怕连这样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很少了。因此康熙就想纵着他,能护着一时是一时吧。

康熙只能等钮祜禄氏她们都走了,他才能带着李德全到储秀宫里,将在别处压抑着的不能对旁人诉说的情感及情绪,释放一些出来。

“太子殿下都同臣妾说了,臣妾说了些话,大约是能宽慰殿下一些的。”

姜鄢说,“臣妾也要请皇上保重龙体,切莫过度伤心。”

康熙还在瞧手里的白狮子镇纸,问姜鄢:“你如何说的?”

姜鄢就将那些话同康熙说了一遍。那是安慰人的话,其实放在康熙这里,也能适用。

但姜鄢不觉得自己需要说什么安慰康熙的话,康熙这样聪明,他不可能不懂得这些道理的。

只是触景生情,总是需要一个排解的渠道的。

当康熙放下手里的镇纸望着她又失了神,姜鄢就明白,她就是那个排解的渠道。

“夜深了,该歇息了。”康熙过了半晌回过神来,淡淡说,“朕今夜不走了。”

姜鄢正安然的扮演好自己替身的角色,努力发挥这张脸的最大价值,听见康熙这句话,又有点懵,康熙不走了?那今晚他们怎么睡?

不是说好了不动她的吗?她就知道,这话压根不可信。

大约是她的神情真的有点呆,康熙的眼睛里聚起了些淡淡的笑意:“朕还有些折子要看。你先睡吧,不必理会朕。”

榻上小几摆着两大摞奏折,康熙早就估算好了,看完这些,正好是上朝的时间。

他不想睡,何况折子看不完,他也睡不着。

其实折子在乾清宫也能看,可康熙今晚不想一个人待着。他想在储秀宫里批折子。

姜鄢也不需要陪他熬着,只需要让他偶尔困顿了的时候一抬眼就能看见那张脸。

这就足够了。

第17章 017

话是这样说,可姜鄢哪敢真的不管康熙先睡呢。

她在榻上另一头陪着,康熙不想要人进来伺候,批折子所用朱墨,姜鄢慢慢给康熙研磨着。

总不能让一国的帝王一边批折子一边自己研墨吧。姜鄢就在旁边侍奉着,这样干就实在太不敬业了。

刚开始的时候,康熙还会时不时的抬眼看看姜鄢,每回对上姜鄢的视线,姜鄢都会对他笑笑。

姜鄢没熬过这么晚的夜,当然了,在现代的时候经常熬夜加班,通宵熬夜那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可自从穿越进宫以后,姜鄢吃好喝好睡好,再也没有这样熬过夜,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生物钟开始频繁催促她去睡觉,不但眼睛熬红了,人也情不自禁的总是打呵欠。

她打呵欠还不能让康熙察觉,憋得难受不说,还跟做贼似的,闹得她打一个呵欠就逼的自己生理性的眼泪都蓄了满眶。

康熙早瞧见了,又说让她去睡,不用跟着熬。

困得东倒西歪的姜鄢在听到这话就会迅速坐直,手下干劲十足,跟他说:“臣妾不困。臣妾陪着皇上。”

说了几次都这样,康熙干脆不说了。也不知道她执拗个什么劲儿。

一大摞的折子里,多半都是在谈三藩的事,然后就是台湾的事。

昆明那边,只剩下一个收尾的阶段,只要是胜了,三藩至此就是终于平定。折子里多半是谈的战报和后续的问题。

台湾那边的郑氏最近有了些动静,福建总督上折子来谈,还有朝中嗅觉敏锐的大臣,见三藩完后便是台湾,揣摩着圣意也上了折子来看。

涉及政事,康熙一向认真,他慢慢的看进去了,不时根据大臣的话思考一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就顾不上姜鄢了。

等康熙组织好语言,预备沾一沾墨,准备在折子上写批复的时候,他才发现,那朱墨早就干了,再一瞧研墨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趴在一边睡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