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节(2 / 2)

加入书签

一,大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了维持舒适的生活,想要的东西,她全听大老板的。

二,大老板不叫她的时候。她就闲着,躺平,吃吃喝喝,万事不管。

康熙既然叫她去,那她就去了。

横竖她都是听老板的。

但真正到了那一刻,康熙在明孝陵三跪九叩拜谒洪武皇帝,跟着的皇太子及后宫娘娘也这样做时,给众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王公大臣们都是一愣,但随即反应过来,都跟着康熙做。

跟着来拜谒洪武皇帝的,不只是王公大臣们,还有江宁当地的学子先生们,还有许多年纪大的儒生,很多都是经历过前朝的。

这么多人的跟前,大清的天子,养尊处优的帝王,在陵前三跪九叩,虔诚真心,叫他们看了,瞬间便红了眼眶,很多人热泪盈眶嚎啕大哭。

这礼,重在了所有人的心里。

康熙带着胤礽,同老儒生们说话,同他们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这一讲,就是好几个时辰。

儒生们哭声震天,又深深感念康熙,山呼万岁的声音,甚至在山外都能听见。

姜鄢全程跟着,保持着一个后宫娘娘该有的仪度与风姿。

偶然康熙同她说几句话,她也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应答的。瞧着儒生们的样子,姜鄢心里暗暗的想,幸而这几日恶补了明史,又读了好多的文章,虽然整个人读的昏昏沉沉的,但今日看来,效果还是挺好的。

一整日下来,到了最后,姜鄢的脸都笑麻了,嘴也僵了,两条腿都没有知觉了。

偏康熙和胤礽父子俩兴致越来越高,竟还要趁兴去逛逛江宁府的集市。

“晚膳便在街市中寻些店铺小食用吧。正好也瞧一瞧民情。看看江宁府的状况。”康熙今日高兴,同胤礽一拍即合。

姜鄢稍微休息了一下,又用了一碗桂花酿,李嬷嬷抓紧时间给她按了按腿,康熙与胤礽沐浴更衣的时候,姜鄢也去泡了泡热水,等到换了一身衣裳重新出现在康熙与胤礽跟前时,她才觉得身体舒坦许多,就是有点儿饿。

康熙要带着胤礽和姜鄢出去,跟着大臣们和江宁当地官员都跟着劝谏。

结果被胤礽一句话就给堵回去了。

“皇阿玛与我在大野泽时,便曾在街市中行走。什么事都不曾出过,反而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感觉甚好。尔等拦着皇阿玛与我,口口声声说为了皇阿玛与我的安全,难道这意思,是承认尔等还不如大野泽的地方官员么?”

“他们那儿,还在修筑堤坝,改道之事也正在进行,却将此事做的极好。江宁此处,风调雨顺,万事安宁,如何就做不到了?”

康熙没说话,只淡淡看着众人。

众臣被胤礽堵的没话说,而康熙几乎是默认了胤礽的话,可见康熙的态度。

江宁地方官员确实是不能忍,也没法忍。

若还继续僵持下去,不就承认江宁不如大野泽了么?

正如太子殿下所言,江宁此处,风调雨顺,万事安宁,若是小心谨慎些,是不可能做不到的。他们勤谨用心些,必能叫皇上与太子殿下满意。

否则若是传扬出去,江宁地面上的官儿,日后还如何混呢?

胤礽这样一说,随行大臣们也不再劝了。只是尚且有些担忧,若果真要去,必然安全问题是首要的重中之重,若能保证,自然也就无事了。

康熙见他们都不说话了,才淡淡道:“朕只是同太子到街市上转一转。让百姓如同寻常就好。朕这般在江宁,也难如在大野泽时低调出行,朕也只是想去瞧一瞧。你们不许弄虚作假,只是同他们讲一讲,大家一切照旧,寻常出行做生意便好,不必太过看重朕的出行。”

康熙的设想,还如在大野泽时那样恬淡安静,出行时也是娴雅舒适的。

可这江宁当真与大野泽不同。

那儿一是康熙未曾公开露面过,二是小县人稍微少一些,康熙才得以顺利出行,在大街上闲逛,在酒楼里用饭,都很顺利的进行了。

可他才在孝陵待了一整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礼重洪/武皇帝,所有人都瞧见了。江宁几乎人人都知道皇上来了江宁府,还要在此盘桓几日。

哪怕官员们因着康熙的吩咐,并不敢弄虚作假,弄些假的摊贩在街上假装卖东西,但私底下还是费了些心思的,毕竟他们要保证康熙的安全,还要表面上看不出来,令康熙得以如常的看一看。

可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康熙领着胤礽和姜鄢出门,刚出行在时还好,可才走完一条街,刚才小摊贩前坐下,准备用一点盐水鸭和牛肉饼,结果就被在座的,同样在吃东西的一儒生认出来了。

那儒生激动极了,倒是不敢打扰康熙他们,只是眼含热泪的瞧着。

临近傍晚,正是用饭的时候,街市上人又多,康熙胤礽与姜鄢自是十分显眼的存在,暗地里保护的人极多,明面上,也有不少行人关注着他们。

很快就被人认出来了。

当地官员打过招呼,早暗中有所叮嘱,没有人敢过来打扰皇上后妃及皇太子。

可从第一个人开始远远下拜磕头开始,不断的有人效仿,最后甚至是一片一片的在不远处的街角对着康熙这儿下拜磕头,好些人都是哭得泪眼模糊的。

康熙没想到动静还能这样大。

胤礽都愣住了,牛肉饼只吃了一口,就喊摊主打包,他小声说:“阿玛,咱们回去吧?”

这样的动静底下,他吃饭实在是不安啊。

摊主腿软,差点就跪下了,还是护卫扶了一把,才把打包的任务完成。

摊主和周边的客人也好不到哪儿去,都哭了,然后情不自禁跪下磕头,口称万岁。

见康熙要走,众人不再压抑自己,全都跪下来,山呼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娘娘千岁。

康熙瞧了瞧众人,亲自过去,将几个老儒生扶起来,温声同他们说了几句话,这才离去。

回到行在,康熙的眼睛也有些红,胤礽年纪小,见到方才的场景被感动,自己偷偷伸出手来抹了点眼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