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节(1 / 2)

加入书签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狗蛋和毛蛋就已经够能吃了,再来几个孩子,那这日子别过了。

杨家大院多出这么多孩子,田家岗生产队的人也知道,热闹是热闹,可他们关心的还是粮食。

于是有人趁着有孩子在河边玩儿,就随手拉着一个问他们都吃些啥,结果那孩子是个愣头青,听明白她问的啥以后,忽然朝前面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大声道,“她问我们都吃些啥。”

于是一群孩子把那婶子给围住。

那婶子尴尬得不得了,找了个借口就跑了。

杨继西得知这个事后只是笑了笑。

没等几天,各家的大人就来领孩子了,都没有空着手,其中刘章还拎着两斤肥肉过来呢。

平安依依不舍地和嫣嫣她们告别,双眼红彤彤地牵着他爹的手。

“把平安留下吧,他也不上学,”杨二奶奶瞧着心疼。

刘章哭笑不得,“都玩快半个月了,再不回家他娘也想得慌。”

这倒是。

杨二奶奶立马冲他们挥手,“快走快走。”

这变脸速度之快。

“过一段时间舅舅去接你,”杨继西摸着平安的小脑袋道。

平安伸出另一只手,要和杨继西拉钩钩。

嫣嫣也凑热闹,过来和他拉钩。

“行了,你就半点不想我和你妈妈?”

刘章酸溜溜地说道。

“想啊,”平安点头,“走,咱们回家吧,舅舅记得来接我哦。”

杨继西等人闻言一笑,“好。”

九月,杨继西他们在承包地种下红薯,十月,杨继西他们收到了杨文清的信。

“信上说,他们家的房子搬走后,便借给一位亲戚住,上个月亲戚搬走了,房子也空下来没人住,他们不想找租客,把脱手卖了,问我们要不要,或者是身旁有啥朋友需要不,如果有,就先考虑我们这边。”

杨继西和孙桂芳看完信后,对杨二奶奶他们道。

“就东门巷那个房子吧?”杨二奶奶问。

“对,我们之前去文清兄弟家吃饭那,”孙桂芳点头。

杨二奶奶仔细回忆了一下那房子的格局,“采光不怎么好,但到底是城里的房子,瞧着也不错,你们怎么想的?”

杨二爷爷没去过杨文清家,闻言忍不住问了一句,“有多不好?”

“就和老三他们那边差不多吧,”杨二奶奶想了想说。

“其实采光这方面的问题不大,开几个窗户,弄玻璃窗,不像咱们这边是墙窗,还透风。”

杨继西说。

“那这样的话,房子是不错的,有三间屋子,一间看书的房间,还有一个灶房和堂屋,对了,人家后面还带着一个小院子呢,晾晒衣服,孩子玩儿都行的。”

杨二奶奶有些心动,“信上有没有说多少钱?”

“没有,”杨继西摇头,“不过应该不便宜,毕竟是县里的房子,那地方也挺热闹的。”

孙桂芳想起孙母之前和张姨说的话,“我记得张姨说张叔弟弟的房子就给卖了,在西门巷,格局和东门巷的房子差不多,卖了五百多块钱呢。”

“那这房子也差不了多少,”杨二爷爷说。

一家人商量起来了,考虑到以后嫣嫣上学,这房子其实真不错,而且东门巷还有熟人呢,张姨一家就在后面那条巷子,离得很近。

于是杨继西赶紧给杨文清回了信,表示他们家想要买下这个房子,请杨文清给个价,特别交代交情归交情,房子归房子,要是他出价不对,这房子他们就不要了。

杨文清收到信后展颜一笑,对父母道,“我就知道他们会这么说。”

“那我这回回去,就把手续给办咯,以后咱们就定居这边了,”杨叔说。

“好。”

杨文清点头。

杨叔回来后,直接到杨继西他们家来,杨继西一家热情招待,第二天,杨继西夫妇跟着杨叔来到了东门巷。

家里除了一些桌子柜子还有床这种大件外,基本都空了,瞧着倒是空间很大,院子里的花草都没了,听杨叔说是亲戚没怎么照看,枯死了。

“房子采光不怎么好,不过现在很多人家都按了玻璃窗了,你们看对旁边那家,”杨叔站在院子里,指了指隔壁家的房子,“就安装了。”

是木色窗边包裹着的窗户,推开后可以用铁片关上的,即便是冬天下雪采光好却不会吹冷风进来。

二人点头,然后就坐在堂屋谈价钱。

杨叔笑道,“上一户人家卖的时候,叫价是六百二,最后以五百二十块钱成交的,我这房子和那户人家是一模一样的格局,他卖的时候,也没有开窗,所以我就以他的价钱卖。”

不等杨继西夫妇说话,杨叔又道,“虽然你说交情归交情,房子归房子,可我还是得讲一点交情,这样,五百块钱,一个整数可好?”

“那您吃亏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