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9节(1 / 2)

加入书签

在得知谢姐铺子里没有水果糖后,好些人都去了杨记杂货铺。

导致谢姐那一堆青果糖都有些坏了,本来就是进的快过期的,这要是坏了,那就不能卖了啊!

无奈之下便搞成八分钱一斤,这才卖了不少出去,但生意到底没有杨记杂货铺的好。

而她丈夫呢,还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

因为家里开了铺子,所以干脆回家帮着一起干了,现在生意没有预想得好,谢姐的婆婆也不高兴,没少对她甩脸。

谢姐去找给自己供青果糖的人问有没有水果糖,那人说供不了。

“这水果糖啊,是沿海的卖的糖,咱们这边还没有呢,不说没货了,我可打听了,这进价就是一毛钱,你说拿回来卖,那不得卖两毛?杨记杂货铺的老板不会做生意,这根本就是一点钱都不赚的。”

谢姐得知后,觉得心情好多了,和别人闲聊时,还说了这事儿,“进价一毛,他们卖一毛,傻子才这么干呢。”

结果那人心中一动,觉得杨记杂货铺还挺耿直,于是去买了不少,还跟别人闲聊时说了这事儿,导致大伙儿都觉得杨继西他们一家做生意太耿直了。

于是买糖的人不断,甚至还有人过来搞啥批发。

“外面进价也是一毛,你干脆批发给我,我去县里卖。”

杨继西沉默了一下,他是因为福窝在,这量大,所以一毛钱也是赚了的,可别人没有啊。

“这怕是不好,你们不可能卖一毛的。”

“那肯定啊,但这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意,别人愿意花两毛买,那是别人的事儿,你说是吧?”

话是这么说没错。

杨继西起身带着对方去新房堂屋看了看那放着的糖,“就这么点了,我们还得卖呢。”

这里就只有一百来斤水果糖,是空间里最后一点水果糖了,这段时间卖了不少呢。

“就这么点,你拿回去也卖不了啥,”杨继西说。

“也是,”那人有些失望,“那给我来十斤,我带回去送亲戚。”

总不能白来一趟吧?

虽然田家岗生产队的大路挺好,队里的小路也很宽敞,可到底不怎么平坦,骑自行车过来屁股都快搞成两瓣儿了。

临近年关时,杨继西他们主卖花生,瓜子,还有新款的薄荷糖,以及鸡蛋,米啥的。

生意好得不行,特别是薄荷糖,非常受人喜欢,这个他们就不卖斤数了,一分钱一颗拇指长的薄荷糖。

即便是这样,也卖得很好。

地里也没活儿,索性一家人都在镇上住下忙起来。

腊月二十八的时候,王成功送来了一封信,这是孙玉兰寄过来的。

孙桂芳看完后,眼睛都红了。

“怎么了?”

杨继西揽住她的肩膀,轻声问道。

“你看吧,”孙桂芳把信给他。

杨继西拿起信开始看,孙玉兰说,她八月份的时候,跟着团里的人去了南城,然后正好和一家报社有对接,对方派来的人里,就有杨文清。

孙玉兰说,她其实知道这家报社里有杨文清,但是没想到真能遇见对方,这让她又惊又喜。

但杨文清一开口就叫她妹妹。

还跟别人介绍说她是自己好兄弟的妹妹,也是他的妹妹。

孙玉兰约杨文清私下见面,不管她暗示还是明示,杨文清就像躲在乌龟壳里面似的,表示她就是自己好兄弟的妹妹,自己也会做一个好哥哥。

这让孙玉兰非常失望,也渐渐清醒过来。

“她还没去当兵的时候,跟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再和文清兄弟有机会见面,她可能会主动往前走几步,但是文清兄弟如果一直不敢回应她,或者是依旧逃避,那这段本就很朦胧的感情,也就没有开始的必要了。”

听孙桂芳这么说,杨继西又看最后一段话,孙玉兰表示以后她如杨文清所愿,就把对方当哥哥看待,自己也会听领导的介绍,和合适的人相亲看看,毕竟她已经二十四岁了。

在这个年代,属于大姑娘了。

“其实也挺好,”杨继西把信装起来,给孙桂芳擦了擦眼泪,“小妹是个清醒的人,咱们应该为她高兴,至于文清,我们也理解他因为病的原因不敢接受这份感情,就祝他们各自安好吧。”

孙桂芳点头,眼泪却不断掉,“她一定是一边哭一边写的,上面有水痕呢。”

那得多难受啊。

“好了好了,”杨继西抱住她,“赶紧给她回信,再寄点东西过去,还要跟爸妈说一声,看看他们有啥要给小妹寄过去的。”

“……好。”

第一百四十五章

孙桂芳去洗了把脸回来时, 杨继西就给她准备好纸笔了。

她深深吸了口气,拿起笔给孙玉兰写回信,先是问她好不好,然后又把自家和爸妈家的情况说了说, 表示他们都很好, 请孙玉兰自己照顾好自己。

又稍微提了一下孙玉兰信里说的事儿, 表示不管孙玉兰做什么决定, 他们都支持她, 一切都要往前看,人这一辈子还很长……

正好孙母他们第二天来赶集买过年的东西, 孙桂芳便把孙玉兰来信的事儿说了,没有提杨文清,只是说孙玉兰一切都好, 问孙母有没有要说的,她给一块儿回信过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