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8节(1 / 2)

加入书签

“三斤薄荷糖?叔咋买这么多?”

杨继西一边称糖一边问道。

那老汉笑了笑:“我明天一早要去县里看我的孙子,这不带点他爱吃的,我咋好意思去呢。”

“这话说的,孩子见到您就很高兴咯。”杨继西是知道他孙子的,这老叔的老伴儿前几年就没了,孙子也是他自己带到六岁后,被儿子儿媳妇接去城里读书的。

老叔笑了笑:“我再给我闺女打个电话。”

她闺女那边的公社安装了电话,所以来得也挺快,说了大概两分钟后,老汉给了电话费和糖钱,又看了看嫣嫣:“回来了?”

“爷爷好。”

嫣嫣大声道。

“好好好。”老汉连声应着,提着东西笑眯眯地走了。

有人问他咋不停下听听收音机,他道:“明儿一早得起来呢,不听了。”

孙母跟杨继西他们说起孙玉兰那边的情况:“房子不大,但两个人够住,以后有了孩子,就再隔出一间小屋子住也行,城里是真热闹啊……”

杨幺妹他们这会儿也过来串门,听孙母和孙父说外面遇见的事儿,看见的新鲜东西啥的。

嫣嫣三个小家伙抱着玩具去隔壁找柳二的儿子牛牛玩去了。

“那些孩子,才四岁多呢,就要上什么,什么看护班。”

孙父说道。

“啥看护班啊,人家那叫,”孙母仔细想了想,“学前教育班!瞧瞧人家城里的教育,就是走在前面,我们这种小地方,前几年镇小学就那么十几个人,现在好了有一百多个。”

刘章摸了摸怀里小女儿的手,闻言有些感慨:“这家庭不同啊,就连孩子走教育的路都不同。”

“可只要认真学,哪里都是没问题的,”孙父的声音提高,“就说石头期末考试那分数,秦远说了,那可不比城里的孩子差,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考出来的!”

“石头念书确实厉害。”杨幺妹夸赞道。

转眼就是嫣嫣开学,杨继西回村春耕,然后炒茶。

今年家里喂了二十只鸡,孙父他们家也喂了十五只,就为了给孙桂芳坐月子的时候补身体的。

孙桂芳的肚子越来越大,回生产队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人就说她过惯了镇上的好日子,都忘了本,不愿意回生产队了。

杨继西直接怼回去:“那按照你这意思,你男人出去干活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可别是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眼,不愿意回来吧。”

那人又气又臊,从此不敢再说半句话。

村里的茶全部炒好包装好后,杨继西家的杂货铺门口,也挂上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的就是清茶名。本镇买的人其实很少,但开车路过,且喜欢喝茶的人,有些下来买水喝,就会随口问一句。

杨二奶奶把泡好的茶倒了一碗端出来给那些人尝味儿,还真给卖出去不少!

队长见此高兴得很,特意在会上对杨继西一家进行了大力表扬。

杨继西脸不红心不跳地起身接受了大家的鼓掌。

因为杂货铺这边的销售比他们在县城四处跑卖得多一些,所以孙桂芳干脆在铺子门口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茶,以及那块立起来的木牌。

这样来往的车辆主人看得更清楚了,也卖得更好。

杨继南和杨继北把队里的兔子给全包下来自己干了。

有了茶林和花椒林,还有鱼塘,队里暂时顾不过来兔子这边,毕竟兔子的利润有些低,加上老马沟那边的兔子养得比他们队里的肥,所以也没人家卖得好。

在队长去了一趟公社后,便决定把兔子屋那边全给脱出去了。

杨继南和杨继北咬牙接了下来。

他们不想离开家乡,要想干出事儿,那就得继续,毕竟这养兔子,他们费了不少心思的。

因为钱不够,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其中杨继西他们就借了一百块钱给他们。

知道茶在杨继西他们小卖部卖得不错后,兄弟二人提着一只大兔子来杨继西家对他嘿嘿笑着。

正准备宰一只鸡,下午给孙桂芳她们送去补身体的杨继西:......

“要干啥?”

杨继西起身把鸡放进鸡圈里,一边洗手一边让他们把兔子放在院子里,先进堂屋说说啥事儿。

兔子是被捆了爪子的,所以也不会怕它跑。

杨二爷爷正在堂屋的竹椅上躺着小憩,见他们来了,还去倒了两碗水过来。

“取名啊?”

他问。

杨继南和杨继北赶忙摆手。

“二爷,我家二娃还小,不着急取书名,等六七岁的时候再取。”

“我家玉香有名字了,这次来是想请西哥和嫂子帮我们卖兔子。”

“卖兔子?”

杨继西和杨二爷爷一愣。

“对,卖兔子。这两年,我们把县城都跑遍了,那饭馆也订下了单子,可人家一个月也要不了三十只啊,都爱吃猪肉和鱼,兔子肉吃得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