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节(1 / 2)

加入书签

第97章 凤凰男既视感

首先就是可以安岳父的心, 人家嫁女儿的,最怕的就是男方家人欺负女儿,现在分开住了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其次就是减少家庭矛盾, 虽然在古代大部分家庭都是几代同居, 但方瑜深受现代家庭伦理剧的影响, 知道所谓的婆媳矛盾就是离得太近的缘故,他便决心根除掉这样的隐患。

再一个,方瑜也不想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实在是太挤太闹了,而且还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现在能借着结婚家里小住不下的借口搬出来, 真是再好不过了。

方瑜和冯婉同坐在新马车里,这也是妻子带过来的嫁妆。方瑜不禁想到, 他这样的女婿在现代网络还有个专有称呼——凤凰男。

不过他有自知之明, 不会软饭硬吃的。

等马车停了,方瑜先下来,然后再扶着妻子下车。

方老太太今天早早地就起床吃饭, 穿戴上最好的衣裳首饰,然后就是盯着大门, 心里急切地等着孙子孙媳妇来磕头。

她心里有数, 虽然不愿意孙子离开家出去住,可这娶的是县太爷的女儿, 她不愿意也得愿意。唉,都是家里没能耐, 最后还要叫唯一的孙子委屈。

老太太精明了一辈子, 这次也不例外, 她特地提前把老二夫妇叫了过来, 对他们嘱咐道:“见到新媳妇别拿架子, 就自然一些,你们两个也不用多说话,省得再说出些什么不体面的话。”

“喏,这是红包,你俩一人拿一个,等会儿瑜哥两口子给你们磕头敬茶时给他们。”

方瑜他爹娘接过红包,听完老太太的话,就一起退了出来,回到他们屋里。

“你那里面有多少?”方仟吉打开看过他自己的,又把他媳妇的抢过来看看。

里面有六个小银麻花,大约有三两重。方仟吉手头最近有点紧,就想着拿出一个小银麻花,谁也不知道,反正儿媳妇有那么多嫁妆,肯定不在乎这点钱。

方仟吉一个红包里拿出一个来,方瑜他娘在一旁还赔笑道:“这样做就对了,反正也是给咱们儿子的,多少都无所谓,别人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

方仟吉对他媳妇笑笑,然后出去了。方瑜他娘也大着胆子从她自己的红包里偷拿出两个小银麻花,藏在裤腰处缝出来的暗兜里。

等到方瑜带着新媳妇终于回来请安时,方老太太已经带着儿子儿媳在堂屋里坐好了。

小两口先给祖母磕头请安,方老太太满脸笑容,连声叫好,一手拉着一个,说着亲切话。

“好,这就叫做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啊。”咳,这是方老太太特意让方瑾替她想出来的成语,说出来可以显得她更有面子。

“以后啊,我们家小瑜就要靠你来照顾了。”方老太太还是没忍住想多念叨孙媳妇几句:“他年轻,一心就想着读书用功,有时候连吃饭睡觉都不记得,这多熬身子骨啊。现在你嫁进来了,就要多盯着他,多体贴他。冷了呢就给他加衣,热了呢就给他扇风,他累了就给他捶腿捏脚。小瑜他是咱们全家人的指望,更是你一辈子的依靠,你们是要过一辈子的,所以你更要比我们精心伺候他了。”

冯婉低头听完老太太的嘱咐,柔声答应道:“是,奶奶说得这些孙媳妇都记住了,以后必定好好伺候我们爷。”

之后就是给方瑜的父母磕头请安,这对夫妇因为心虚没敢多说话,就很顺利的通过了。

剩下的就是给大伯大伯母和三叔三婶请安,这就不用磕头了,冯婉行个万福礼,方瑜拱手鞠躬,这两房给的红包也是老太太发的。

方瑜和冯婉在方宅盘桓了半日,方瑜给冯婉介绍了家里其他的亲属。大爷爷大奶奶和方瑾,二姐方宜文和外甥程彦之,赶来参加婚礼没回去的大妮两口和程瑞,没出嫁的方宜鑫、方佳慧和方美臻,外加上九丫头方乐妍。

冯婉特意打量了方美臻,早就听说丈夫有一个龙凤胎的妹妹,如今一看,两人长得果然很像。

几个没出嫁的姐妹都很喜欢方瑜新娶的妻子,长得那么白,皮肤那么细嫩,声音那么柔美,举止那么优雅,还有那么多的嫁妆。噢,县太爷家的小姐果然与平常百姓家的女儿不同。

方瑜一直陪在妻子身边,他怕冯婉不适应,毕竟是第一次见面,还是需要他在一旁陪着保驾护航的。

方老太太却有些看不过眼,就借口有事要说,拉着大孙子进了她屋里。

“这是你二姐昨儿记下来的礼单,都是那些富人家送过来的礼金,算了一下,足有五百多两银子,你拿回去把你师父的钱还上吧。”

方瑜拿着礼单仔细观看,发现只要是县里叫得出来的人家,无论和方家熟不熟,都过来随了份礼金,而且这礼金还很高,好像是怕给少了再得罪了他这个知县大人的女婿。

方瑜感叹两句,果然是今非昔比了,光这收礼一项上,就把方家娶媳妇花出去的钱都收了回来。

这还只是看得出来的好处,以后方家在乐平县绝对是响当当的人家,四时八节那些商户人家也肯定不敢怠慢,更不用提方瑾和家里三个未出嫁姑娘的婚事了,现在敢过来提亲的都是家里有一百亩地起步的大地主家了。

等全家人一起吃过中午饭,方瑜就说要回去学习用功,带着冯婉走了。

回到夫妻二人的小家里,方瑜稍事休息,和冯婉说要把这几天落下来的功课都补上,就去书房用功去了。

方瑜昨儿一天都没有练字,现在一提笔就感觉有些生涩了,索性就先练了半个时辰的字,然后再温习四书五经,练习策论。

冯婉在屋里发呆片刻,然后就开始整理嫁妆,又关心起晚上的菜色,怕新厨子做得东西不合丈夫的胃口。

等到晚膳摆好了,冯婉去了书房亲自请丈夫,方瑜自然是立刻起身,两人并肩去了堂屋吃饭。

方瑜和冯婉先聊了几句,然后就是专心吃饭,等吃完饭就让冯婉先回屋歇息,不用等他,他今晚要多学一会儿。

冯婉就温柔地提醒丈夫要注意身子,别累着。

方瑜在新书房里特意摆了两排烛架,再加上后面铜镜的反光,书房里的光线明亮了不少,就算是看书写字也不会太累眼睛了。

不过他还是不敢在晚上多看书,毕竟古代没有近视镜和老花镜可戴,他还是保护好眼睛吧。

方瑜默背需要熟记着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他晚上时一般只会这样复习。

今年八月就要再去考乡试了,方瑜很重视,同时也很紧张,颇有些患得患失的感觉,不像第一次考试时那般执着乐观。

再一想到乡试那憋闷的九天六夜,方瑜就容易有畏难情绪。

怪不得有那许多秀才最后都不再考乡试了,连续去应考,真的是需要勇气的。

方瑜之前有几晚都有些失眠了,不过最后他还是调整了过来。他现在检查每天学习,也不想乡试如何,反正他也挺喜欢读书的,管那么多做什么,就学就考呗。

方瑜在书房学到十点多,才回了新房,冯婉果然还在等他。

方瑜洗漱宽衣,冯婉在一旁帮忙,十分体贴。

等到了床上依旧是亲亲抱抱贴贴,然后就是睡觉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