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7节(1 / 2)

加入书签

长公主与林芷更是骑兵快行,绕过京师北上,意图紧紧掐住北侧的送粮路线。

对这几处粮仓,重在看守,而非掠夺。

一来,若后续围京师围成了持久战,这些储粮对大军亦是个补给。

二来,当地百姓亦要生存,两军交战时,底下州府最容易出浑水摸鱼的事儿,有粮食在手,就能保证一旦有事发生时,百姓不至于饿肚子。

至于京城,只要围住了,就出不来,也进不去了。

围城之势达成,那几处粮仓亦不再需要重兵把守,可以抽掉回来。

林繁的视线亦落在地图上,道:“忠勤伯这守城、守得很怪。”

以老伯爷的本事,不可能看不穿两者利弊。

“他守城,却不是一言堂,”永宁侯道,“京里热闹。”

“也是。”林繁笑了笑。

皇上有自己的想法,黄太师要“拖后腿”,还有其他人各不相同的立场,忠勤伯夹在中间了。

“老夫还以为,冯仲和安北侯就算不能主持战局,好歹也能捞个副将,”永宁侯啧了声,“结果什么都没有捞到。”

意外吗?

不是很意外。

皇上疑心重,难免如此。

同样的,人心经不得猜忌,皇上越不信任,冯仲与安北侯也就会越偏向于林繁。

“老伯爷揽大帅,应是为了顺妃。”秦鸾道。

“皇上对顺妃心有芥蒂,哪怕看在老伯爷的面子上把人从冷宫放出来,也不会如从前般宠信,”林繁对皇上很了解,“一旦不再需要老伯爷出力了,还是一样卸磨杀驴。”

尤其是,老伯爷年纪大了。

几个儿子又不顶用,等老伯爷百年之后,谁给顺妃撑腰?

永宁侯挑了挑眉:“老夫要是他,直接把城门开了!”

第395章 老夫又不怕他

京兆衙门。

传令兵飞奔着冲进来,又往边上屋子去,险些把廊下行走的一位老通判给撞倒。

老通判踉跄两步,扶着柱子缓神,抬头见刘献安看着他,他忙摆了摆手。

刘献安见他无恙,又偏过头与身边师爷说话。

师爷低声道:“这么急匆匆的,也不知道什么状况,事儿再急,也不能这么横冲直撞。”

“军情大事,难免急切。”刘献安倒还心平。

“大人好意借地方给他们,”师爷摇头,“忠勤伯还真把这里当自个儿地盘了。”

刘献安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借地方,也不是白借的。

好歹,近水楼台,永宁侯的大军到哪儿了,守军又要如何应对,刘献安只要有心打听,就能很快知道。

这几日,京城里的水太浑了。

谁也说不清嘴上念叨先帝的,是不是真就要为先太子的死向皇上要个说法,亦弄不清皇上前皇上后的,又是不是当真对皇上忠心耿耿。

当然,会说道几句的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嘴巴紧闭,两眼放空。

他们在千步廊里,大小消息多多少少能入耳。

刘献安整天坐在京兆衙门,听不到千步廊里的风吹草动,又不能早中晚着跑去打探。

真摆出那样火烧屁股的态度,倒不是出丑,而是前回在金銮殿里,好不容易抱住了没歪到地上的官帽,这次是真的要掉下来了。

为了保住这顶帽子,忠勤伯一开口,刘献安当即就答应了。

掌握些状况,心里有个底,多少踏实些。

皇上毕竟是皇上,继续三呼万岁,没什么问题。

皇太孙的能力与胆识,都很出色,真登基为君,对大周不是坏事。

哪个都可以。

守城大业轮不到刘献安参与,那他就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近些时日多注意京师治安。

最后无论是谁坐在龙椅上,按说都不会拿他这么个局外人开刀。

刘献安想,这等明哲保身的想法,一定不止他一人。

而那传令兵,喘着气与忠勤伯报信:“陈家仓运往京城的粮食被劫了。”

忠勤伯抬起头来:“谁劫的?损失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