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节(2 / 2)

加入书签

下一刻, 几个声音从四面八方同时大骂道,

“肯定是假的!”

“哄孩儿呢,谁信!”

谢征抬手阻拦住各方嘈杂,继续往下道,“京城四大姓,为什么倒了卢氏。裴督帅当日对我说,一来,卢氏动了军饷。二来,卢氏倒了,抄没了卢氏家产,朝廷画下的大饼就能今年给各家吃上了。他叫腾龙军耐心等两个月。”

这次大帐里陷入了漫长的沉寂。

另一个谋士开口劝说,

“勤王倒也不是都为了财帛富贵。男儿报国从军,谁不想光宗耀祖,赢得青史留名。只要八万玄铁骑在,勤王的首功始终是他们的。但若玄铁骑成了乱军,裴显成了逆臣,我等奉圣人秘诏,发檄文征讨……勤王首功,这回可以争一争!”

大帐里又乱糟糟地议论起来。

谢征沉默着,良久没有出声。最后他挥挥手,命亲信们散了。

只有跟随最久的身边第一谋士,文谋士,留了下来。

“四月里,裴督帅只带了几个亲兵,直奔腾龙军中军帐,指名道姓‘找谢节度面谈’,着实惊到了属下。”

文谋士捻须回忆,“当时说是宫里不慎冲撞了谢娘娘,为避免和谢氏不必要的误会,特地前来城外解释清楚。”

四周无人,文谋士说话不必顾忌,做了个斩下的动作,

“按属下的意思,当夜就该斩除威胁。节帅一夜深谈后,却坚持把人放了回去。如今若是打算奉诏‘清君侧’,再做同样的事,事半功倍。”

谢征失笑,摇了摇头。“文先生心怀壮志,有争雄之心。只可惜谢某老了。”

文谋士急道,“节帅如今才过而立之年,三十有一的年纪,大好年华,哪里老了!”

“年华尚在,但心已经老了。”

谢征在火光下抬手去摸自己的鬓发。

火光跳跃明灭,映出权掌一方的平卢节度使的身形。刚过而立的盛壮男子,身材魁梧,轮廓刚毅,鬓发乌黑浓密。但如果仔细去看,乌黑鬓角里藏着零零星星几点白斑。

“若谢某年轻几岁,还怀有争雄之心,四月那夜就不会放他回去。”

“但谢某的心已经老了。发妻过世,遗下一双儿女。每次回家探望,临出门时,对着抱膝垂泪的小女儿,只感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谢征抚摸着跟随自己十数年的军刀,慨然叹息,

“月下畅谈,曲水流觞。两度接触下来,裴显此人胸中有大丘壑。他这般的人物,当有一番大作为,不该死于谢某刀下。”

文谋士也叹息着起身行礼欲走,又不甘地转回身追问:“那宫里密信……”

“先放一放。”

————

麒麟巷公主府在乒乒乓乓的修缮声里过了七月。围墙加高了两尺,西北边的望楼搭起了框架。

章御史的弹劾奏本递上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城外的三家勤王军,以谢征的腾龙军为首。

谢征看到章御史那本弹劾抄写本的第二天,就上奏陈情,表明腾龙军六月还在城外追击溃军,刚刚领兵归营修整。只等修整完毕就走。

还有其他两家兵马比较少的勤王军有样学样,也写了奏表陈情。

但内容比谢征的奏表大胆多了。

特别是朔方节度韩震龙,话里话外全是抱怨。

奏表里直白地写:朔方军是接了勤王令,赶来京城勤王的。想要大军退走,朝廷倒是把封赏军饷给拨足了啊。领受了赏赐,朔方军二话不说,立刻就拔营回去。

朝廷为了这道弹劾奏本吵翻了天。

裴显虽然对弹劾内容不以为然,觉得章御史‘不懂军务,胡乱弹劾’,但并不妨碍他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也写了一道奏本,把‘抄没卢氏家产十二万两金’的抄家结果写进去,大张旗鼓地呈上朝廷,奏本里以秉公办事的口吻提议,

“卢氏侵贪无度,理应追索家产,归于朝廷。”

七月底,卢氏抄没的十二万两金浩浩荡荡送去了户部。政事堂很快议出了结果,兵部的诏令发给城外的三路勤王军,进城领赏,天恩浩荡。

卢氏既然连家产都抄没入国库了,顺理成章的,把卢氏定成重案的事,也就默认下来。

被拘押了整个月的卢氏大案,开始按照查办大案的章程开始三堂会审,代表着朝廷开始彻查。

卢氏嫡系的子孙一律被褫夺功名官职,正式过堂审问。

卢氏眼看失去了最后的翻身机会,百年巨木一朝倒塌成了既成事实,开在永乐坊的兵马元帅府摇身一变,在京城里炙手可热势绝伦,登门拜访的贵客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

各家都赶着去,姜鸾倒不去了。只在自家折腾防卫布局,拉着文镜演练了一遍又一遍。

文镜隐约察觉到几分异样,但碍于自认为不是公主亲信,不敢开口问。

京城在诡异的平静里进了八月。

谢征接到宫里传来的第二份密信时,京畿二十里处驻扎的腾龙军大营已经得了军令,弓马待命,埋回炉灶,大军整装待发,准备回辽东地界。

城外驻扎的几家勤王军里,腾龙军第一个接到了朝廷允诺的封赏,将士五贯铜钱,绢帛一匹;校尉翻倍,将军再翻倍。此外还赏下绢帛米面,将士们按军功不同,各自升了职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