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节(1 / 2)

加入书签

在目送二人时,采采便嗟叹道:“这一年女郎身边没有八公主,还真是寂落了些。”

阿聂嗔怪道:“叫你每天被这么冷嘲热讽地就热闹了?”

楚姜莞尔,转身回到灵前,“我倒是情愿她不在呢!我可受不住了。”

刚走远的刘钿也在回望,正看到楚姜转身,忙拉着兄长的袖子,“二哥,看,她不敬我们,我们人还没走远她就转身了。”

刘峤深叹:“阿钿,你何苦呢?”

她愣了愣,复又笑道:“我就是见不得她好。”

“阿钿,你若想与她和好,这样下去是行不通的。”

“二哥说话真好笑,谁想跟她和好了,跟一个病秧子玩,说出去人家当我傻呢!”她昂着头否认道。

刘峤转身望了一眼灵堂,并不否认她的话,脸上却也没有认可之色,只是平淡道:“往后说话,也该顾忌些,殿下面前,更要敬重楚太傅。”

“什么殿下不殿下,凭什么我连自己的兄长都不能叫了?”她不服道:“二哥就是太谨慎了,母后如此宽仁,又从来不跟我们摆那些排场,倒是二哥你顾东顾西的。”

他沉静地轻叹了一声,“往后我与大哥皆要辅佐殿下,绝不能因此血缘便忘了君臣之分。”

刘钿听得有些不耐,便不想再回他,低着头嘟囔了几声,刘峤听着又是念叨楚姜,凛若冰霜的眼中闪现一丝笑意,“九娘何其无辜,跑出长安了还躲不掉你。”

刘钿脸一板,羞恼道:“父皇母后护着她,三哥护她,连二哥你也替她说话。”

“她少时多病啊,本就很可怜了!”

刘钿嗔怪地向前几步,反身打量起他的神色,“二哥是不是还记着她替你作了一首诗的事呢?就那一回罢了,她又不知道是你的功课,还以为是我的呢,现下我书房里,全是她无聊时替我写的,这可承不上人情。”

刘峤轻笑,低了眉,“我倒是不记得了,你却记得。”

刘钿信以为真,得意道:“你们都爱夸楚明璋好记性,倒忘了我记性也好,那年二哥从军营回来,父皇要你写一首诗,母妃怕你想不出,把诗题也给了我,正好她瞧见了……唔,如此想来倒也算得上人情。”

她咬着唇兀自点了头,“就看在她这回懂事,送了两个疾医的份上,先容她清净几日好了。”

见她如此,刘峤戏谑了一声,“若是要她与你和好,可不是几日清净就能解决的。”

“那要……哪要与她和好!”她的话急转了个弯,“我是懒得见她。”

第82章 走水(捉虫)

或是因为梁王的到来,本来未定的归期,骤然便定在了腊月二十三,年关之下,这归期显然会令人猜度。

腊月二十一这日,正是刘峤与刘钿来到金陵的第二日,刘峤深居在太子府中,一副对金陵毫无兴趣的样子,倒是刘钿,初来金陵,饶有兴致地乔装扮作了郎君,在城中畅快游玩了大半日。

时过正午,她正兴致勃勃地踏进一间茶寮,才刚坐下便听到其中两个儒生打扮的正在议论,说的便是刘峤南来,与太子乍归之事。

一个道:“虽说梁王有军功在身,母族未免也太低微了些,谢娘娘早年不过宫娥,毫无母族势力可言,若要与太子相争,一是宗法难容,二也不自量力啊!”

她听得怒火中烧,竖着眉正在过去,恰伙计上前招呼,挡了一挡,她便听见另一人回道:“梁王刚到,太子便要回京,想也知道这是敲打了,只是未免蹊跷,梁王若有心,为何不曾早些时候过来,如今江南尽在太子殿下袖中,不论是世家望族还是平民百姓,莫有不服者,这时候来,可不就是白白招了猜疑。”

刘钿听得震怒,推开挡在身前的伙计就朝两人过去,“两位兄台不知是在哪一府当差?皇家之事,也是能做笑谈的?某素闻太子与梁王兄弟情深,到了你们这好事之人口中怎么就变成了兄弟相争了?”

二人狐疑地看着她,见她面容净秀、身量纤细,又满身好绸缎,当是哪家小郎君,皆生戏弄之心,“这位小郎君,莫不知太子殿下曾说天下事尽为百姓事,殿下是储君,我们说的便是天下事,这如何是妄议?”

刘钿身后两个仆从一看她似要动怒,忙小声上前劝她道:“二郎交代了,不要招摇行事。”

她这才歇了几分,恨恨看了那两个儒生一眼,也再无游玩之兴,回到太子府中便向刘峤抱怨道:“若是这些书呆子知道二哥与母妃素日的谦卑恭谨,怕是要为今日这样张狂的猜测自投渭河了。”

刘峤站在窗前,正赏看着太子府中的景致,闻言笑道:“嘴在旁人身上,任他们说去,总之你我不要逾矩了就是。”

“偏偏这些读书人最是可恶,书由他们编,诗文也由他们写,我们来金陵是为了寻神医,到了他们口中倒是成了二哥另有图谋了。”她面色越加不忿,“他们还说为何之前不来,偏偏在这关头来,白白叫人猜疑了。”

刘峤手上的一朵枯叶随声折成了两半,只听他笑道:“什么猜疑不猜疑,你万勿在外胡言,你我皆是殿下的附庸之臣,若是在外做出什么不恰当的事,恐叫人以为我们兄弟失和。”

刘钿越发以为那两个儒生的话好笑,“他们要这么猜,还不如猜大哥呢!一样都是军功,大哥可没少仗着他比三哥大就摆谱,我们一宫可都老老实实……”

刘峤回身对她微微摇了摇头,“这也要慎言,大哥只是性情粗放了些。”

她吐吐舌头,顺着点了个头。

此日夜中,城东突然旺起一团红云,火光冲天,盈沸的人声直将半城唤醒,喧声直闹到第二日清晨。

楚姜晨起之时便觉府中喧闹,唤来阿聂问了才知道昨夜失火的竟是顾府,大半个宅子都被毁了去,仆人也死伤了十多个,更遑论身外财物了。

“毕竟是姻亲,住在那宅子里的大半人都先来府中暂住了,另一半赶回了吴郡去。”阿聂道。

楚姜便叫她随意挽了个发,“十一姨可有来?”

阿聂摇头,也有些不解道:“不曾,夫人也还问呢,说是十一娘随族人回吴郡了,不过顾族长跟三夫人、大夫人都来了。”

听到顾妙娘未来她便不甚急了,慢条斯理用了早食,又去书架前翻找着,“枚乘1的《忘忧馆柳赋》呢?我要在船上讲给衿娘听的,怎么也收起来了?”

采采便道:“那一篇女郎不是收进了枚乘文集里了?昨日收拾的时候婢子将这本放箱子里了,可要找出来?”

她在书架前踱着步子,“找吧,慢慢找,别伤了你的手。”

采采一笑,“找一本书,哪就能伤到手了?”

“傻姑娘。”阿聂笑瞋道:“叫你慢慢找,你便慢慢找去。”

采采恍然明白过来,楚姜一听说顾妙娘不在,连早食都用得慢腾腾的了,可不就是不愿意去见那几人?

思及此,她也慢悠悠地去箱子里翻找了,过了半刻才拿着书缓缓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