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节(1 / 2)

加入书签

他正立在那道不过方寸,只透着丝缕光亮的窗前,被月光打来,消瘦得已无人样,与那个在五陵道上跑马的意气郎君,再提不上一丝干系。

她忍住泪,轻唤道:“表兄在看什么?”

杨郗恍然转身,见到她时头稍微歪了歪,似在辨认她是谁,而片刻后,又轻笑起来,“明璋。”

他朝她走近,因脚下少力气,短短几步,走得十分艰难,眼里却带着光亮,笑道:“窗外那棵树上,挂了一张锦帕,不知是哪个小娘子的。”

作者有话说:

1《韩非子》

2参考自《唐律》,稍有修改。《唐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本人不分首从皆斩;其父亲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子皆绞;妻妾和十五岁以下的儿子以及母亲、女儿、儿子的妻妾、孙子、祖父、兄弟姐妹全部入官为婢;家中的部曲、奴婢、资财、田宅也全部没官;伯叔父、侄子无论是否同居,皆流三千里。

第147章 牢狱中(修)

只此一句,几欲令人心碎。

时年少,打马御街前,处处红袖招,不过倏忽之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郎君,还说着相同的话,却在囹圄之间,慷慨地看着去路。

楚姜忍住泪,想要伸手触碰他,杨郗便伸手拦了拦眼前的发,笑道:“明璋,我瞧着可依旧风流?”

她点点头,“依旧倜傥不群,若此时策马在长安街市中,仍是最潇洒的郎君。”

杨郗伸手接住了她腮边落下的泪,“明璋,不要哭,比起庸碌一生,我如今已然十分满足了。”

楚姜并不太能接受他要赴死的事实,含泪望着他。

他便不停地给她揩着泪,“明璋,我这也是死得其所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从未去过淮左,分明年少之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随着父亲南征百战,可那场如此盛大的战争,我只在书纸中见过,回回梦里出现的铁马金戈,我也从未窥见过,只因为我是杨戎的儿子,便连拿起刀的本领也不能有,如此一生,实在无趣。

明璋,不要哭,你该要为我高兴,我死前也指挥了兵马,当后人翻开建始七年的初秋,他们会如何评说?会不会在史抄里发现我一掠而过的身影?会不会我人生二十四载,尽数只化作了纸上寥寥的一行,或只有几个字,或许我名姓都不会留下。”

他笑叹一声,“这些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死时并不懊悔。”

刑狱之中,牢室挤攘,旁近的几人听见了这声音,又是凄惨地叫喊,又是哀怜地暗讽,总之是要在临死前留下些什么印记,纷纷搭起话来。

楚姜毫不理会他们的声音,抬手将杨郗的头发理好,用丝帕擦干净了他的面容,心头渐渐下了决定,她缓缓道:“表兄,这不是死得其所,这样的死,泰山鸿毛皆不是,庸碌一生,是鸿毛之轻,死在沙场,是泰山之重,表兄,你若如此死去了,连一块碑也不会有!”

旁近的一个,是反叛的一名御林军,闻言对杨郗嘲讽道:“七郎,听见没有,这就是成王败寇,什么满足不满足的,你还是趁这几日,该吃吃,该睡睡,等死了,依旧做个俊俏鬼才好。”

二人皆未将他的话放在眼中,楚姜揩净眼泪,“表兄,我要走了,外祖母与舅母我会看顾好,你记着了,你犯下的是谋反的大罪,自绝而死不足以赎罪。”

杨郗怔怔,看着她远去,仍听旁近的人在讽道:“我姑母说宫里头正在为你父亲奔走呢,七郎,看来你父子二人注定只能活一个的,你也不要想什么泰山鸿毛了,好生吃睡,我看楚九娘这人虽是险毒了些,说话倒是中肯的,你要死早了,陛下不乐意……”

杨郗置若罔闻,默然看着楚姜的身影远去,面色惨白地落下泪来。

楚姜离开刑狱之时,那位值守刑狱的长官还欲卖她个好,笑道:“此次几位大犯都单独关押在东边,楚娘子可要看看杨犯?”

她感激一笑,那人却显得有几分殷勤,“都曾是长安贵胄,陛下也仁慈,并不阻拦探视之人,其中除了杨犯与乱臣刘峤,都曾有亲故前来的。”

楚姜对他的殷勤有些诧异,自觉自己那一张药方没有这么大的作用,因她近日多为杨戎之事而苦,并不去探听外界的消息,等他离开,在进入东边的牢室之后,才问向沈当。

沈当也不敢笃定,“女郎,或许是因陈王孙之功,如今京中皆知他在陛下面前立了大功。也或是因当日您曾随郎主进宫护驾,他们在考量您在天子面前的分量。”

楚姜点点头,忽听见有人声唤她,“九娘?”

她侧眼看去,便见到刘峤坐在一张潦草的书案前,或因皇子身份,仪容尚算得体,这周近数座监牢,只有这一间住了他。

她停下脚步,刘峤便将案上的烛火抬高了些,“果真是你。”

他的脸色十分阴郁,楚姜对他可生不成丝毫怜悯之心,淡淡点了点头,又听他一声冷笑,“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这话说得十分引人误会,她淡淡回道:“我不知道您这话何意,听闻冯王妃哀讯,您节哀。”

刘峤恍惚看了眼右侧的监牢,那是曾关押冯采月的地方,现下正空空荡荡。

他便唏嘘一声,“冯氏啊,是,可惜了。”

如此浅谈的语气,似乎那只是一个陌路人。

楚姜心中厌恶更甚,正欲提步,刘峤便又道:“九娘,阿钿如何了?”

“陛下与娘娘都疼爱公主,她如今很好。”

刘峤竟笑了一声,“我也是这么想的,中宫无女,甚是爱她,可是我仍不放心。”

他顿了顿,“九娘,我不曾在父皇面前说出他就是方晏,他为我幕僚之时所筹谋的一切,对东宫的也好,对魏王的也好,我都一概不曾说出。”

楚姜蹙眉,神色不解,“您说的他是谁,我不明白。至于方晏,那术士不是早已潜逃,难道您知道他的踪迹?”

“九娘,这里没有旁人。”

她无言,刘峤便道:“我早怕我会败,至那时母妃怕也护不住阿钿,所以我没有说出他来,九娘,我以此请你,若阿钿遇上不好,请你回护一二。”

楚姜静静看他一眼,“公主有陛下与娘娘,还有东宫疼爱,余生必将顺遂安乐。”

即便未曾言明,刘峤却知她是应诺了,看到她欲走,忽开口道:“九娘,你该是这天下最尊贵的女人的。”

她本还心念他的兄长之慈,却闻他如此一句,几欲作呕,以为他癫狂了,嗤笑道:“不知道您是如何有了这样的论断。”

刘峤站起身来,朝她走近,低声道:“九娘,你不记得了,九年前的长宁宫中,你替我作了一首诗,那诗作得其实并不算好,可是父皇看了却很欢喜,留我在宫中多住了一个月……那首诗,本王记了九年,你不知道我见到你病愈有多欢喜……”

楚姜摇头,毫不掩饰眼中的厌恶,“梁王殿下,我记性很好,还记得那首诗,不过那是谢娘娘哄我写下的,她说那是公主的功课。

谢娘娘为什么叫一个八岁的孩子写诗?自是因为她知道我听过陛下与我父亲谈论诗题,我知道那个诗题如何写陛下会喜欢,她知道我为了公主会尽力投陛下所好,必然,你也知道这一点。后来那诗传出来,我虽年幼,却并不傻,所以我再明白不过,你记的不是那首诗,是那首诗给你带来的好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