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8节(1 / 2)

加入书签

朝中这么有恃无恐的大有人在。

直到……夏国陈兵于东京路一带,才让他们慌了神。东京路的五州直接与燕国接壤,从东京路直接用兵,比派兵前往江陵府可简单直接过了。

司徒恭听说这事儿之后便在琢磨夏国的意图。毫无疑问,夏国肯定不会打,也不敢打。他们虽然退了,但那都是因为夏国使了诡计,并非真正被击退了。

夏国但凡是不想着跟他们鱼死网破,都不会再贸然开兵,因为这时候打起来根本不合算。

不仅司徒恭这么想,就连贺辞也这么想。

朝中就没有一个人是想要赔偿议和的,然而司徒恭怕就怕,夏国又会使出别的谋算来。

官吏知道实情,百姓却未必知道真相,一旦百姓乱起来,他们就是有雄兵百万,也难挡夏国几十万之。

这两国开战,从来就不仅仅是军人的事情。

然而,司徒恭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或者说,他足够了解夏国行事的套路。

几日过后,朝野内外果真谣言四起,都言之凿凿地说夏国随时都会打过来,谣言传着传着,各地百姓忽然不约而同的开始抢起了米。

因为他们听说,开战之后国内就没有米了,若是那会儿再买肯定迟了,能先囤多少就囤多少。

这当然也是顾淮南的手笔。

抢米这件事儿还是受了原先齐国粮商的启发,粮食是国之根本,若粮食都抢完了,看燕国还慌不慌?

若说夏国的军队只是武力威慑,那顾淮南这一手绝对是从内部瓦解。不论燕国朝廷如何强调国内不缺米粮,可百姓就是不信。

一旦有人抢,便有人有样学样。且随着众人哄抢,粮食铺子的存货很快就见底了,下一批前来抢米的人得知铺子里头已经没了米,越发恐慌起来。

没米的消息越传越广,恐慌也就越来越大,众人甚至觉得,只要下午打过来,他们就会被火活饿死。

恐慌之下,对于朝廷的埋怨也就更深。

他们埋怨这群燕国人只顾着自己乐意,全然不管他们的生死,果然不是一族人,就是不一样。若朝廷一直这副德性,那他们还拥护个屁!

转头去夏国岂不更好?

夏国可没有把人不当人的,哪怕是华北一带的齐国人,日子过得也依旧有声有色。

不能开战的舆论占据了上风,于是有些有头有脸的人便费尽心思的给上头递话,问问朝廷能不能暂退一步,不管怎么样,先让夏国退兵。什么尊严,什么国威,在填饱肚子这件事上根本不值得一提。连饭都吃不饱了,还要什么国威,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这些寻常百姓可没有军人那班的骨气,为了自己的性命安危,他们什么都可以妥协,也恨不得朝廷赶紧妥协,立马妥协,最好明天就让夏国退兵。

朝野内外流言蜚语屡禁不止,燕国俨然成为一盘散沙,不仅如此,甚至隐约还有原齐国人仇视燕国人的情况。都已经成这样了,如何作战?

哪怕军中对夏国还是一如既往的仇视,但是光靠这些军队,能顶什么用呢?

司徒恭哪怕不愿承认也不行了,如今的燕国,已经比不上夏国了。

服输很难,但司徒恭不是输不起的人。早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便输嫡兄许多,可是他隐忍了十年,最后还不是将一种兄弟踩在脚下?

他不可能一直都输。

眼下他是及不上夏国,但是一年之后呢,两年之后呢?他不信到时候燕国还掌握不了火炮的技术。只要有了火炮,夏国的威胁便会荡然无存。

眼下先蛰伏,实在是不得已之举。

最终,燕国还是同意议和。司徒恭甚至做好了夏国狮子大开口的准备,不料夏国要的并不多,只要了此次的军费开支,以及修缮江陵府费用,在之后面没有了,还有一条不太引人注目的——取消一切关税,夏国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燕国境内自由流通、买卖。

这与当初齐国的境遇,何其相似?

司徒恭反复摩挲着国书,心中久久不能平复。

不,还是有不一样的,最起码,他绝对不会沦落到齐皇那样的境地。

接下来这几年,燕国上下都该好好理一理了。

燕国朝臣郁郁不得志,夏国这边的大臣们却因为打了一场翻身仗,格外扬眉吐气。

回京的途中,萧瑾还见到了穆寒一众人。

当初一万多的朱雀军,如今只剩下三千。

穆寒是过来请罪的,当初是他率领朱雀军向萧瑾请命,如今人都没了,也怪他安排不周。

那日挑拨了燕国军中关系之后,朱雀们本可以趁乱,全身而退,谁知燕国人竟然如此狠毒,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屠杀之下,只有一小部分人突出重围跑了出来,余下大多葬身敌营。

这些事儿,穆寒每每不敢细想,但却万分自责。

萧瑾不能怪他,也从未怪过他:“与你无关,恨只恨燕国太心狠手辣了。他们枉死在敌国军营,朕回京之后会给他们立个长生碑,让他们享受万民香火,也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功劳。”

长生碑不过是个念想,萧瑾只是不希望他们在不明不白中死去,连死后都没留下只言片语。

穆寒等听此,眼眶都红了。

若真有来世今生,但愿这些弟兄们饱食人间香火,来日投身到和平的国家,一辈子都不要跟战争扯上关系。

萧瑾一边行路,一边安排交代各项任务,等回到临安府,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儿了。

百官迎回圣上,本该是最要紧的事,可这回萧瑾发现,他这些搅风搅雨的大臣们见到他,竟然没有上回的激动。

这是怎么回事?

久别重逢,就这个反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