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节(1 / 2)

加入书签

第九十三章

沉船

风昭然回到住所, 张述在等着他。

“殿下,明天就要祭龙王,您今夜实不该出门。万一被杨遵义的人看见……”

“孤知道。”风昭然解下斗篷, 没让张述再说下去,“张卿,孤只任性这一遭。”

张述忍了忍, 还是忍不住道:“殿下, 您任性可不止这一遭,就臣记得的,前面已经有三遭了。”

桐城杀赵硕,丰城除御林卫, 姚城过上元。

还不算无量观过生辰。

总之遭遭都跟姜宛卿有关,张述想起来就头疼。

他千里迢迢从南疆赶去京城, 皇帝千秋节后,他表面上随着南疆使团踏上了归程,实际上却是带着人手悄悄在庆州留了下来。

张述并非愚忠之辈,也不像未未那样单纯,会为一条誓言所束缚。在南疆的时候他曾经劝越先安慎重行事, 因为谁都看得出来, 太子势弱, 又失去了姜家的扶持, 几乎毫无胜算。

是在西山别宫亲眼看着国师清虚如何在一夜之间从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变成了勾结外官的罪人, 惨死在大殿上,而真正与外官勾结的太子不动声色,全盘隐身, 张述才明白越先安将身家性命交付于风昭然手上, 并非只因为血缘。

风昭然确实没有依凭, 但有手段,最重要的是,够狠心。

成大事者当如是,眼高于顶的张述为自己择下了明主。

只是这明主日渐为美色所惑,形迹越来越接近昏君。

张述非常忧虑。

“这是最后一次了。”风昭然道,“你选一队人先回姚城,听候太子妃吩咐,记住,选身手最好的。”

张述一听顿时松了口气——只要把太子妃送远一点,太子殿下就无懈可击。

*

翌日清晨,是龙王生辰的正日子。

龙舟已经在岸边整装待发。

端午之时要赛龙舟,下水之前年轻人一个比一个斗志昂扬,但今天的龙舟只是随行陪祭,不比快慢,划船的小伙子们甚是融洽,朝着各自的船上扔果子。

今日的主角是一艘大彩船,彩船上雕梁画栋,彩带飞扬,装点得十分鲜艳。

从前每年这个时候,杨家的彩棚里都有蒋氏坐镇,今日替代蒋氏的是姜宛卿。

各家彩棚的官眷皆来给姜宛卿请安。

这里的视线极佳,能看见岸边的人们整装待发,站在彩船前的风昭然尤为醒目。

这么远的距离根本看不清人脸,但只凭那站得如悬崖孤松一般的身姿,便让姜宛卿在无数人当中一眼把他挑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感觉到了姜宛卿的视线,风昭然回了一下头,望向这边彩楼。

这么远,他看到的大约只是彩楼上的官眷们彩袖飘飘,宛如穿花蝴蝶,但姜宛卿却莫名觉得两个人的视线好像在热闹的上空撞在一起,然后一触即分。

杨遵义过来请安。

姜宛卿客客气气地让杨遵义免礼:“今天是要紧日子,难为大人还惦记着本宫,本宫这里甚好,大人放心上船吧。”

杨遵义笑道:“主祭之人一定是身份最尊贵或是功劳最大者,殿下兼而有之,下官岂敢掠美?”

姜宛卿眼见他这些日子抢功劳简直抢疯了,连蒋氏的事都没有看出问题,今天居然谦让了起来,顿时觉得不对劲:“大人不上船?”

“龙王唯有殿下能祭,下官若是上船,恐怕龙王不悦啊。”

杨遵义又陪着客气了几句,躬着身退下。

姜宛卿看着他的背影,有点出神。

能让他放弃上船,船上一定有问题。

她的视线顺着秋日晴好的阳光朝水面望去,鞭炮声响过之后,龙舟上擂起鼓来,风昭然登上船,大彩船一马当先,向河心驶去。

黄河流水滔滔,即便已经被治理过一次,也不像平江那般温柔缓和,大船顺流而下,去势甚急。

龙舟远远地缀在大船后,以鼓声相送。

姜宛卿手里捏着团扇,面上在和官眷们谈笑,心跳却和这鼓声一样,又快又急。

上一世风昭然在姚城的种经历听上去都像是神话。

比如太子殿下要修堤,天公派了两力士下来帮忙,百姓皆是身轻如燕,干活不累,百病全消。

比如修堤要钱财,而姚城上下只知盘剥贪腐,一文钱也不肯出,太子殿下为此愁苦,一夜未睡,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院中堆着高高的一座银山。

再比如修堤时挖到了龙王水脉,龙王前来入梦求情,请太子殿下挪堤三尺,龙王愿将龙宫献给太子,于是太子从此遇水不堕,并且还能从龙宫借道,转瞬便能出现在千里之外。

这些传言明明荒诞无稽,信的人却不少,因为风昭然在那场大战中确实是神出鬼没,他一直在姚城治水,却在所有人眼皮底下跑到了丰城兴兵,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就在此时,挤在河堤上的百姓们那边传来阵阵惊呼,很多人开始沿着河堤往下游跑。

姜宛卿坐在彩棚里,只能看见龙舟的一点尾巴,她跟着官眷们一同起身,看清了百姓们惊呼的原因——彩船一头向河中栽去,船尾高高地翘了起来。

“天呐,这可怎么办?!”

“杨大人带人往那边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