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7(1 / 2)

加入书签

</p>

</p>

一巴掌狠的,四爷如今都没给甜枣,给的就是颗糖豆,顿时许多宗室居然都感恩戴德起来了。

四爷如今也意识到,不管是对臣子还是对宗室,甚至是对百姓也是一样,鞭策不能少,但是隔三差五给点小甜头,也就足够让他们知道皇恩浩荡了!这般一想,想到自己当年因为康熙的几句好话,几个笑脸而兴奋得几夜睡不好,都觉得有些丢脸起来。原来作为臣子皇子,和作为皇帝主子,根本就是两个概念,他算是彻底尝到皇权的甜美了。

但是相应的,四爷也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别的不说,原来自己的几个儿子就是寻常皇孙,甚至在皇孙里头根本不起眼,如今一下子变成了皇子阿哥,难免有人簇拥到了他们身边,当年废太子难道是一开始就跟先帝离心离德的吗?还不是因为下头人的挑唆,废太子已经不仅仅是太子,而是代表了许多人的利益,必然要与皇权产生冲突,所以,在许多人开始筹谋着让四爷立太子的时候,四爷直接将这事给否决了。他就在朝堂上表示,因着先帝年间夺嫡的教训,所以,他不打算下明旨立太子,他会将立太子的诏书藏在大殿之中,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群臣自可取出诏书,令新君登基。这顿时就让一群人抓瞎起来,麻蛋,这是什么骚操作,你把诏书先写好了收起来,到时候变不变都看你怎么想的,这让我们这些做臣子,做奴才的该怎么站队呢?

朝会之后,十三被留了下来,见四爷一副喜滋滋的模样,十三只觉有些头大,这秘密立储听起来的确不错,但是,这里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说,若是有人知道诏书藏在哪里,然后想办法篡改怎么办,毕竟,皇上你又不能三天两头地将诏书拿下来确认到底是不是原本。万一你一个没注意,就被人将诏书给改了,等到你驾崩了,回头继位的新君是个不靠谱的,那不是拿大清的将来开玩笑吗?

四爷当然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准备先放上一个空白的诏书,等到他心里有了主意,自然会确定下来,并且会将诏书藏在密匣里头,将钥匙分别交给宗室、内阁等重臣保管,除非这几个沆瀣一气,否则的话,谁能改得了诏书!

见四爷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十三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四爷只要下定了决心,那你肯定是阻止不了他的,因此,十三只得将这事暂时放下,跟四爷说起了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事情。纳粮还好说,总不能叫这些官绅跟平头百姓一样去服劳役,当然,他们也可以掏钱,缴纳了足够的钱财之后,朝廷拿着这个钱,雇佣百姓服役,至于那些没太多钱,又不想服役的,别以为没这种人,本朝扩大的科举的规模,比起前明的时候,别的不说,童生、秀才的数量绝对是膨胀了许多的。

前明那会儿,对士子很是优容,秀才真不能说是穷,毕竟,他们也是有一些特权的,像是在一些地方,几个秀才摆个破靴阵都能将地方官搞得灰头土脸。但是任何群体,数量一多,也就不值钱了,本朝童生秀才就没那么多优待了,所以,他们若是没有合适的营生,就是真穷,偏偏这年头的读书人,可不比汉唐,说不过还能拔剑物理说服一把,他们多半手无缚鸡之力,让他们去服劳役,那真的是逼他们去死了,难免会对朝廷生出怨言来。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这些人是掌握了舆论权的,一直以来皇权不下乡,像是乡间村镇主要还是自治,可能官府一年到头判不了几个死刑,但是民间因为宗族私刑还有各种什么争水争地的矛盾搞出来的死亡人数,却从来不是什么少数。像是秀才童声,放在县城之类的地方不值钱,放到乡间,那就很有话语权了,他们要是天天说朝廷的坏话,一口一个昏君,一个一个□□,要是再遇上什么天灾**,民间就会生出乱子来。

因此,对于这些人应该服什么役,就得仔细斟酌了。四爷对此有些头疼,他是真没想过,这些寻常的秀才童生能干什么。戴铎作为他的幕僚,原本也是个落第秀才,但是他即便性子偶尔有些狂妄自大,但是的确是个能人,在四爷心里,这位跟朱棣身边那位道衍和尚其实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寻常的秀才童生可没这样的本事,真让他们去衙门做幕僚,只怕还不知道要折腾出什么笑话来呢!不过想到这里,四爷忽然琢磨起来,幕僚不行,衙门总需要一些文书方面的人,以前这些靠的都是小吏,如今,倒是可以让地方上的秀才童生轮流去干这些事情,也能减少不少开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