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0(1 / 2)

加入书签

</p>

</p>

和表哥蹭点功劳,在军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至于说更多的,卫伉根本不指望,让他自个单独带兵,卫伉琢磨着还不如李广呢,所以,抱大腿可以,其他的还是算了。

卫伉并没有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任何人,实际上上辈子卫青其实也发现了刘据思想上的倾向,但是卫青一想谨慎,即便他是刘据最大的靠山之一,但是,他依旧不敢在明面上对刘据施加什么影响力,免得让刘彻生出什么想法来。刘据被人称为是卫太子,就像是当年刘荣被称为栗太子一样,身上母族的痕迹实在是太重,卫青并不希望刘彻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在影响储君,企图等到储君上位之后,达到控制朝堂的目的。

所以,很多时候,卫青只能是一个背景板,除非到了关键时刻,否则的话,他几乎不会接近太子,等闲连太子宫都不会去。卫子夫在这事上也跟卫青保持了默契,反正只要卫青在,谁也不敢小视了刘据,因此,在刘据的成长过程中,卫青要尽可能淡化自己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卫子夫没想到的是,刘据却没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自个疏远了军功武将集团,反过来依赖于一帮儒生。如果依附的是公羊派,即便是董仲舒后来提出了“天人感应”之类的说法,企图将皇权关进笼子里,让他们儒家作为看守笼子的人,因此被刘彻疏远,但是,比起公羊派,刘彻更不喜欢的还是谷梁派。

大汉之所以能够一直在不断对外征战,根基就在于“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鼓吹的就是大复仇主义,对匈奴作战,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复仇!民间一直以来也很吃这一套,甚至,汉家的律法也认可这套逻辑。而谷梁派的逻辑却不一样,他们更是想要增加宗族的权利,通过儒家的所谓礼将朝廷的一部分法治权利下放到地方上,从此,皇权不下乡,而宗族就可以发展起来,不像是现在这样,每个皇帝一上台,先修陵邑,然后满天下将地方上的豪强给迁移到陵邑旁边。豪强之所以强大,无非就是他们在地方上有足够的土地还有人脉,但是一旦迁移,那就不一样了,土地必须变卖,依附于土地上的那些佃户雇农自然不可能再跟他们走。人脉也是一样,他们之前在地方上头可以贿赂官员,打点上下,即便是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遮掩下来,因此,可以借助于他们本身的资源横行乡里。可是迁移走了,陵邑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多少官员盯着这里,你想要从头培养人脉,那真的是事倍功半。何况,光是迁移这个过程,许多豪强就要被扒掉几层皮,等到了地方,手里头能掌握的资源就不知道要缩水多少,想要从头再来,那又谈何容易。

谷梁派想要打破的就是这样的秩序,但是汉家皇帝又不是傻的,就算是需要谷梁派,也不可能全盘接受他们的主张,就像是后来石渠阁之辩之后,谷梁派占据了上风,汉宣帝之后还是教导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卫伉上辈子就是个纨绔,很多事情根本想不到,他能知道刘据亲近儒家,跟军方不和,已经是上辈子在卫青身边耳濡目染,得出来的结论了。他自觉自己脑子不够用,所以根本不多想。因此,尽管卫子夫流露出了几次让卫伉进入太子宫任职的意思,卫伉都充耳不闻,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卫青在这事上并不会强迫自家儿子,没错,对于太子来说,亲戚是最值得信任的,一般情况下,各个皇子太子最开始的班底也都是从亲戚开始。但是,刘据如今才多大呢,卫伉年龄也就是比当利公主小一岁,跟刘据之间年龄相差七八岁,与其这个时候就在东宫浪费青春,还不如跟着出去长长见识,回头也更有底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