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1 / 2)

加入书签

</p>

</p>

在晚上去那边摊子上吃过东西了。我听山南说多了不少铺子。”

“去,等会儿我跟阿娘说一声。”

“那走?”

“走!”

阿夏跟方母知会后,让她早点回来也就放她出门了。

这时天色还没晚,巷子里的人回来得多,看见她们三个走在一起也是笑呵呵的。

“阿夏,你们三个去哪玩啊?”

“嫂子,我们去明桥那边。”

“哦哦,那里桥边有家卖炒年糕的不错。晚上回来要小心些。”

“哎好。”

巷里人家挨得近,又相熟,碰见几个都会打声招呼,等出了明月坊,阿夏几个原来空着的手都握着点吃食,不是糖块,就是干果。

边说边吃,此时正逢散学,学子哪怕背着厚重的书箱,走起路还一蹦一跳的,还有趴在那拱桥上用声音逗鹭鸶飞过来的。

更有小童拎着纸鸢在青砖大道上跑,迎面过来肩挑着担的小贩。落日的光照到角落,那里有好几只黄白相间的猫,爪子全缩在肚子底下,头挨头趴着。

街边二楼开了窗,有人探头看天,铺子里的炉子升起,炭火燃锅里香。行人都不慌不忙往家里走,吃口热乎饭,要是碰上个熟人,指不定得站住脚聊上两句。

阿夏她们走得慢,有热闹都要瞧上一眼,等到了明桥旁,铺子底下的灯全被点燃,宽街大道,四周全是摊子,摆得乱,又各自支了个牌子。

这家叫食鲜,去瞧一眼,那上头卖的全是早春之物,香椿、菊花脑、榆钱等,另一家就能写尝春,哪管卖一样的,味道就得压过旁人一头。

也不止这些,明桥晚市上卖的东西多而杂,桥头路上全是吃食,拐过弯过桥又是些小玩意、玩乐的,还有专门的书摊、布摊等。

明桥的烟火气是陇水镇最浓的,大多懒得生火的人就会跑到这里买上点,所以人也多,小贩忙不过来。

“要吃什么?”

山桃看了几家,拿不定主意,转过头来问阿夏和晓椿。

晓椿她也不太挑,“我吃什么都成。”

只有阿夏沉思,转而看见个摊子,手一指,“海鲜面吃不吃?”

“吃!”

两个人齐齐点头。

做海鲜面的摊子不大,摆了几张木桌,最旁边是一只暗红陶炉,一口特质的大锅,里头煨着是汤。还有口铁锅,有个小孩专门看火的,要烧得很旺才成。

小贩是个长得不高,很和蔼的婶子,让她们去边上坐会儿先,才从旁边的缸子里各掏出几把处理好的海鲜。

有虾、蛏子、牡蛎、小黄鱼、花蛤,都是她清早从海湾那里采买后,趁鲜活的时候收拾好,晚间就到明桥来支摊。

烧海鲜是要烈火的,猪油都热得冒烟,葱和姜丝来增香,才把海鲜倒下,只听得很响的几声,黄酒扑下后就没渐渐没声。

加汤加米面,米面陇水镇做的不好,大多都是买从陈家岙那里运来的,那里的面做的才好,用米浆打好晒干,煮开都不断。

配上这样的米面,一碗海鲜面才算地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