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节(1 / 2)

加入书签

微开的窗棂飘进来的风让皇帝清醒了些,他回过神,等着翠竹开口。

翠竹倒也干净利落,伏于地上,道:“禀陛下,奴婢确实是段家的家生子,自小服侍贤妃娘娘。奴婢虽识字不多,但也知道忠心不二的道理,可先皇后曾有恩于奴婢,当年奴婢突患急病,是先皇后救了奴婢。这样的恩情,奴婢不能不报,更是不能让陛下一直被蒙在鼓里。”

皇帝一言不发,等着她的下文。

翠竹接着道:“当年陛下与先皇后生了嫌隙,便是贤妃娘娘的手笔。娘娘一心想做皇后,可陛下登基后,便娶了先皇后,贤妃娘娘本就不甘心,加之先皇后很快诞下太子殿下,贤妃娘娘越发觉得后宫没有她的立锥之地,便想出了这么个法子,离间陛下与先皇后。当初从先皇后宫里搜出的废太子画像、男子鞋袜,都是贤妃娘娘栽赃陷害的,那个揭开此事的宫女,也早就是被贤妃娘娘收买了的。贤妃娘娘没想要先皇后的命,只想她失宠,可她没想到先皇后因与陛下生出嫌隙后,积郁成疾、最后郁郁而终。先皇后薨逝后,太子殿下只是个几岁的孩童,且那会儿陛下因先皇后的缘故冷待太子殿下,转而宠爱赵王殿下,贤妃娘娘这才没再把太子殿下当成威胁。”

翠竹要说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她说完后,皇帝久久没有言语。

他当初只是先帝那些皇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且有他那位太子皇兄珠玉在前,包括他在内的皇子皆黯然失色。

他年少时便偷偷倾慕沈家的姑娘,可她眼里只有他的太子皇兄。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他成了新帝,也有了抉择的权利。

因此,登基后他便册了沈氏为后。

可没人知道,于皇帝而言,先废太子的光环太过耀眼,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便是为了不让众臣觉得他文治武功皆不如废太子。

他是皇帝,只要励精图治,便能得到朝臣的拥戴。

可如何得到沈皇后的心,才是他最想知道的。

皇帝费尽心思讨好沈皇后,甚至为了她置六宫于不顾,就为了博佳人一笑。

两人成亲数载,倒也算得上是恩爱有加。可皇帝始终不敢问沈皇后,她心中是否有他,是否还有废太子。

这样的话屡次到了嘴边,也屡次被皇帝咽下。他想,罢了,他们如今已经成亲了,还有了儿子,如果沈皇后还未倾心于他,那他便用一生的时间去证明他对她的情意。

可谁能想到,他们之间没有一生。

当废太子的画像、男子的鞋袜从沈皇后的箱笼里翻出来时,皇帝又恨又气,却也舍不得伤她分毫。

当初沈皇后解释过那不是她的东西,但皇帝正在气头上,且打心眼里觉得沈皇后爱慕的还是废太子,或者说他内心有个最隐秘的声音在告诉他,他一辈子也比不上废太子。

诸多因素相加,皇帝开始冷落沈皇后,频繁流连后宫。

他在等沈皇后再来找他解释。

可沈皇后没来。

他再见到她时,她已经躺在床上没了生气。

皇帝再追悔莫及,也无力回天了。

思政殿内静寂无声,皇帝不开口,翠竹也跪在地上不敢出声。

最后还是李中官冒着被训斥的风险,问皇帝:“陛下,贤妃娘娘还在外头,您看?”

皇帝的面上看不出喜怒,又静坐半晌后,他才吩咐把段贤妃带进殿。

饶是李中官已经跟随皇帝几十年了,这会儿也拿不准皇帝在想什么,只得按着皇帝的吩咐去唤段贤妃。

段贤妃在殿外跪了许久,又受了寒,这会儿很有些狼狈。

她进殿后,见皇帝面上并无愠色,全然不同于方才的暴怒,心下稍安的同时,却也不敢掉以轻心。

她看了眼跪地不起的翠竹,斟酌地道:“陛下,您可万不能听信翠竹之言啊。”

皇帝哂笑,意味深长地道:“你都不知道翠竹说了些什么,就让朕别信她的?”

段贤妃语塞,不敢再吭声。

片刻后,皇帝道:“朕也不与你绕弯子了,从前你离间朕与皇后情分之事,朕已知晓,你不必辩解什么,朕不会再信。”

段贤妃怔愣片刻,随后凄然地道:“陛下不听臣妾的解释,臣妾便不解释了,何况,这些事臣妾确实做了。”

若皇帝对她还有情分、还有信任,那段贤妃不会就此认输。可皇帝不信了,她再挣扎,也不过徒劳无功罢了。

段贤妃平静地认下了此事,心中却无半点悔恨。即便再来一次,她也会做同样的选择。

皇帝听完后,方才淡然的表情终究还是有了一丝裂缝。

他想斥责段贤妃,想把她碎尸万段。可就算他这样做了,皇后也回不来了。

更何况,当年之事,段贤妃是生了歹心,栽赃陷害,那他这个皇帝就没有半分错处吗?

如果他能对皇后多几分信任,内心不那么卑微,那事情未必会演变成最后的悲剧。

因此,皇帝恨段贤妃,但他也恨自己。

段贤妃什么也不辩白了,只跪在地上磕了头,道:“陛下,臣妾为权势所惑,做下的错事不止离间您与先皇后、最终导致皇后郁郁而终这一桩。仲远此番犯下大错,源头亦在臣妾此处,是臣妾告诉他,您欲退位给太子,仲远才…臣妾求您,饶了他吧。”

段贤妃说到最后,已哭得撕心裂肺。皇帝想要她的命,那就拿去好了,可她的儿子还不到而立之年,他还有漫长的一生,怎么可以就这么断送了性命?

她想求皇帝给她最后一份恩典,但皇帝却不想再看到她。

收到皇帝的授意后,李中官忙唤了侍卫及内侍过来,强押着段贤妃离开了思政殿。

爱子心切的段贤妃,哪怕被人挟制着离开,也不忘高声求饶,盼着皇帝能松口,能饶过萧惟。

但最终,她还是被人带着越走越远,直至声音再也传不进思政殿。

皇帝在短短的一夜里,经历了太多,整个人都像是苍老了十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