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0(1 / 2)

加入书签

</p>

</p>

露出的一角蓝皮封面来。

“这小子,什么书那么好看,还得放自己枕头底下?”朱棣失笑,担心这本书垫在枕头底下会影响他的睡眠,于是将书抽了出来,待拿到手上之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一本书,因为装订太过简陋,就是一沓平常练字的宣纸,裁成书本大小,然后用针线订在一起,而且封面也没有书名。

朱棣更是疑惑了,出于好奇便随手翻了翻,可他没想到这本册子竟然是之前朱高炽的手记。

“洪武二十年八月,中秋。

我已经很久没见到父王了,每天只有母妃会来看我。母妃告诉我父王出征了,要很久才会回来。我知道出征的意思,出征就是打仗,我不喜欢打仗,因为他总是让我长久的见不到父王。我问母妃,父王什么时候才回来?母妃说,等到中秋月圆的时候,你父王就会回来了。于是我每天都会站在院子里看头顶的月亮,希望他能快点变得又大又圆。

终于盼到父王回来了,我从鎏华院跑出去迎接,却在跨过门槛的时候摔了一跤。膝盖摔破了,手也摔破了,很疼。父王皱着眉头,似乎很不高兴。我万分委屈,多希望父王抱起我,问我有没有摔疼。可父王只是看着我,说了一句,身体不好就不要到处跑,然后转身抱起了高煦高燧,再没看我一眼。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我努力不让它流出来,因为父王不喜欢看到他的儿子如此软弱……”

朱棣眼角渐渐湿润,想起那一年自己凯旋而归,看到出来迎接自己却因为被门槛绊了一跤而摔倒的炽儿,他不是不心疼的,只是他不知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心疼,于是只能蹙起眉头,对他说“身体不好就不要到处跑……”

其实他后面还有一句话,他想说的是“乖乖待在屋里等父王来看你就好了。”可那句话还没说出口,那时才三四岁的高煦高燧就扑进了他的怀里,一口一个父王让他应接不暇,便忘记了补上后面那句话。他没想到那件事情竟然对心灵脆弱的炽儿造成了难以言喻的伤害。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晚秋。

再过几天就是皇爷爷六十大寿,父王和母妃会带着我的两个弟弟回应天给皇爷爷祝寿,按理说我也该跟着一起回去的。可是因为深秋天凉,不小心染了风寒,无法长途跋涉,父王将我留在了北平。我很想回去,因为应天有我最美好的回忆。他们走的那天,我不顾管家的叮嘱,跑出门去,可当我到达大门口的时候,父王的马车已经离我很远了。

我站在原地无声哭泣,一声声叫着父王,深秋的风刮在脸上,很凉。我只是想要告诉父王一声,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些颐香斋的白玉莲子糖,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尝过那种清甜的味道了。记得小时候在应天,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只要父王带我去颐香斋买几颗白玉莲子糖,放一颗在嘴里,就会开心起来。那种甜味让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父王都会在我身边。”

原来,炽儿一直都记得白玉莲子糖,一直都想再吃到那甘甜清香的味道,只有那种味道,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离开。可是炽儿,我现在要怎么让你知道,其实父王一直在你身边?

朱棣有些哽咽,这厚厚的一本手记,记载了炽儿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字都与他有关,每一件事都曾经被自己忽略……他第一次写诗希望得到他的赞扬,第一次做风筝希望可以和他一起放,第一次跟他们去北平庙会走失的恐惧,第一次看到高煦高燧能在靶场习武,第一次听他说“我朱棣的儿子,要上战场杀敌”的难过悲伤……

这么多年,他到底忽略了他多久?每次的借口总是公务繁忙,可却没有一次忘记对高煦高燧亲自教习武艺。当高炽在暗处看着他跟另外两个儿子如此亲近之时,应该很难过吧?可他的难过悲伤他这个做父亲的却不知道,任由他小小年纪一个人待在鎏华院暗自神伤。

难过和愧疚弥漫心间,朱棣不知自己该如何才能弥补已经失去的儿子。有些颤抖的手一页一页将那本手记翻到最后。

“洪武二十五年腊月,大雪。

今天真是太高兴了!这是我来到北平最开心的一天,父王竟然答应让我跟随他的军队一起前去北征!我飞快的雪地里跑着,我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妃,她一定会为我能出征感到高兴的。可我没有想到,母妃很生气,她说我的身体不允许我出征,她也不允许我出征。可她不知道,她阻止不了我。

每天待在鎏华院,读四书五经,看作战兵书,就算我把书念得再好,可以倒背如流,父王也不会多看我一眼。父王是尚武之人,他的儿子怎么能只会捧着书本纸上谈兵呢?他的儿子是要跟他一样策马扬剑,驰骋疆场的。哪怕只有一次,哪怕这一次之后我将万劫不复,我也要去。至少,死在战场上,能让我的父王记得我,记得他曾经有那么一个儿子,是跟他一起并肩作战,为国捐躯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