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9(1 / 2)

加入书签

</p>

</p>

正正的以生命来诠释。

“日月昭昭,唯吾大明。”方孝孺缓缓跪□去,从心底到灵魂的臣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相信,正如朱高炽所说,这个皇帝,能够让社稷稳定,百姓安乐,能够带领大明走向一个旷古迄今的盛世。

所有的文武百官在他的山呼之下才从朱棣刚才那番霸气之语中回过神来,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奉天殿外日光正盛,琉瓦辉煌。

当日,方孝孺便拟好了朝廷招贤纳才的诏书,朱棣御笔亲批,让礼部手抄了多份分发各地,并定于中秋举行乡试。

方孝孺不愧为当代文豪,号召力那不是一般的强。诏书由他亲拟,各地学子纷纷报名参加科考,表示要为国效力。

朱棣笑得合不拢嘴,想着有了这批官员,以后大大小小的事自己也不用都亲力亲为,总算是可以好好睡个觉了。

明朝的科考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期一般在农历八月,故也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乡试中举的学子,在翌年二月可进京参加会试,因为考期都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也称为京试,考官的人数比乡试要多一倍,且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时间在会试后半个月,约三月初。前面的考题都是以写文章为主,而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叫做“时务策”。毕竟科考是选拔官员,但官员光会写文章不行,还得对当下的时事政务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

参加殿试的学子没有落榜一说,只是由皇帝根据他们对答的成绩重新排个名次。

比如一个考生在会试的时候文章写得非常好,考了第一名,但在殿试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些治国策略让皇上不满意而掉到最后一名。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毕竟在古代,“书呆子”还是很大的一个群体。而要得到皇帝的赏识,绝对不是你文章写得好就可以的。

当然,殿试上由皇上亲自排出来的名次就相当权威了,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其实也就是进入翰林院再次进修。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或者分发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由于方孝孺在洪武、建文年间都曾主持过会试。此次科考选拔人才的重责大任自然非他莫属。除他之外,解缙、黄淮、胡广任主考,另有十多名同考,也就是副考官。

由于朱棣攻进皇城之时,建文朝的官员殉国、出逃的实在太多,现在朝廷官位严重空缺。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稍微比往年宽松了些。中秋的乡试,中举的学子达一千多人。第二年这些学子都进京参加会试,足足考了三批,才勉强考完。而放榜的时候,也留了四百多人。要知道,往年的科考都是精挑细选,到最后顶多只有一百多人能够榜上有名。由此可见,朝廷现在对人才的需求真的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