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5节(1 / 2)

加入书签

“不识大魏礼数?”五王爷从容吃着夜宵:“我看是没有脑子才对。”

燕清沉默了片刻:“王爷,此事可要解释一番?毕竟涉及太后。”

“我问心无愧,有何需要解释的?”他把也夜宵放下:“太后行事清白,强行辩解反倒直招污秽,这有什么好解释的?”

燕清不放心了:“奴婢知道王爷坦坦荡荡,可是旁人不知道,总有些人心思龌龊,巴不得这个时候冒出一两个尖儿来让他们掐呢。”

五王爷沉思了一阵,次日照常上朝,下朝后三王爷要去看望赵秋容,他也跟着去,正好太医在给她换药,他们就等在殿外。

好一会儿,太医出来了他们才进去,赵秋容端正的坐着,只是腿上盖着一张毯子,毯子垂地,正好遮住受伤的脚,一双绣鞋就放在脚踏旁边。

见了礼,赵秋容请他们坐下:“我不便行走,只能请两位王叔到这里坐了,昨日若不是五叔提醒帮忙,只怕哀家当真还要再摔一跤,后来恪王妃进宫,因为路滑还在宫巷里摔了一跤,若是真的坐了轿辇,哀家伤的更重。”

“雪天路滑,臣自然是以太后安危为重。”五王爷垂着眼,并不直愣愣的看她:“不知太后可处置那些偷懒的奴才了?”

赵秋容点头:“哀家已经着人将他们每人重打二十大板提醒了。”

三王爷适时说道:“太后既然伤了,这些日子务必好好休息才是,寒冬受伤,最易留下后症。”

他们只是来探病的,小坐了一会儿,只喝了半盏茶就赶紧去处置政务了。

出了凤来殿,正好碰上了来送东西的后宫大总管,见了他们,大总管赶紧见礼:“参见二位王爷。”

“太后受伤,你务必仔细看着底下的人,别让他们偷了懒。”五王爷看了一眼那些东西:“这是哪府送来的?”

“回王爷,是恪王妃着人送来的。”

“送进去吧。”三王爷示意五王爷走人:“恪王新丧,恪王妃悲痛难当,偏偏这赫连公主口无遮拦,听闻昨夜夫妻二人吵了一夜,闹得恪王府上下不得安宁。”

第1041章 伪造太后印鉴

五王爷负手走着,眉间微拧:“大魏与柔然习俗不同,她身份特殊,恪王妃乃是知礼之人,却也不好教导于她,说来,她也不愿意学习大魏礼节,太后向来宽厚,每次见她也不曾提点,其他人与她来往甚少,也没说话,这才让她不知祸从口出。”

“如此下去,只怕会让恪王府上下对我们有所怨言。”三王爷慢腾腾的挪步子琢磨:“真是个伤脑筋的活。”

他摇头叹气,五王爷也不说话,两人默默出了宫。

往后几日,恪王妃以为恪王守孝致哀为由,将赫连公主关在了恪王府不许外出,只求外面的人把她胡乱说的话忘个干干净净。

关于漠北的人选也定了下来,李勋南,穆珏他二姨夫。

段玉柏依旧原地不动,段夫人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眼见过了除夕,段玉柏的年纪又要再大一岁,她只能又来了九王府。

对着淳贵太妃哭了一阵,她差点跪下来:“太妃想想法子吧,不求别的,让他回来把终身大事了了,我也安心,否则,我年纪渐大,不知何时就走了,家里的姐妹陆续嫁了人,唯有他这个做兄长大哥的婚事迟迟没有着落,我若是去见了他爹,我该如何交代啊?”

她把淳贵太妃哭的心里难受:“让他回来,得朝廷诏令才行啊,可是诏令根本拿不到。”

“那太后懿旨可行吗?”段夫人满怀希冀:“如今漠北有人守着,渭东也没什么大事,又快过年了,把他悄悄叫回来,趁着年节与姑娘家见了再回去,亲事也可以送去渭东再办,如何?”

听她这么说,淳贵太妃就晓得她是想好了才来找自己的:“应该可行吧,请太后出面,召回一个武将应该不是大事,只是太后未必会答应,毕竟这是国事,太后一向只听不管的。”

段夫人犯难了,可是想想儿子的终身大事,她还是狠了狠心:“其实,不必让太后晓得也是可以的,只要玉柏认为是太后写的就好,只要有太后印鉴就可。”

淳贵太妃立刻呵斥:“你疯了?太后印鉴岂会轻易给别人?趁早消了这个念头。”

被她驳斥回来,段夫人沉默不语,回家后越想越忧虑段玉柏的亲事,想了一阵,她冒了念头,段玉柏没见过太后印鉴,那做个假的盖在纸上骗他回来,大概也是可以的。

有了这个想法,段夫人急忙找来了自己身边的老嬷嬷,安排她去办,只要能把段玉柏骗回来,那一切都值得。

很快进了腊月,朝廷开始准备年节所需的东西了,大臣们更加忙碌,文书司内,唐可寅与一众笔吏还在整理各类奏章和折子,就见一位同僚迈了进来。

“诸位可听说,今日朝中出了大事了。”他语气夸张,还十分唏嘘,大家都是常日里在一间屋子做事的人,彼此也算熟识,为此他也不曾避着谁:“宫里的人送年节恩赐,竟在送往五王府的东西里,发现了太后娘娘的亲笔信,那竟然是一封香艳至极的眷眷情话。”

第1042章 针对五王爷的圈套

“朱大人,慎言。”唐可寅立刻出声:“这是从哪个宫女嘴里听到的捕风捉影之事?同僚间互说趣事都要有个分寸,何况此事涉及太后娘娘与五王爷,大肆宣扬实为不妥,小心祸从口出。”

朱大人过来坐下:“这还真不是我胡诌,我领人去取上个月的奏章,路过大殿时听见的,如今大殿上闹得不可开交,那群执拗老臣,势必要太后当众说个明白。”

屋里的人都惊讶的放下了手头的书,唐可寅也心道不好:“他们如何得知那是太后的信?太后娘娘若是真的给五王爷送信,也不至于属名吧。”

“信上有印鉴。”

“这事也太过稀奇了。”其他人忍不住感叹。

唐可寅垂眼一想:“这怕是嫁祸了,一来两位王爷每日下朝都会去往凤来殿向太后禀报朝政,五王爷单独去的时候也不少,太后若是真的有话要对他说,大可当面说了,何必写信折腾?

再来,真有这等书信,也该交给心腹之人送去,经了内廷的手,风险太大,任谁也不会这样的,太后娘娘乃是大家闺秀,且不说能否写出香艳词句,就是写得出,又怎么会落在纸上让人抓住把柄呢?

此事,必定有人故意为之,前些时候,五王爷因雪天路滑,曾帮扭了脚的太后娘娘回凤来殿,当时就有人大肆传谣,如今更是连书信诬陷这样的法子都用上了,我等身为臣子,若是信了此等谣言,损了太后清誉,才是最大的不忠呢。”

听他细细一说,满屋子的人连连点头,就连朱大人也应声:“唐大人此话有理啊,只是我等官职太低,入不得大殿,否则,当真要辩一辩才是。”

“一目了然的事还在争辩,倒显得有些人别有居心了。”唐可寅继续整理手里的东西,心思却开始飞快的琢磨到底是谁,竟然敢用太后的清誉来对付五王爷。

虽说辅国王爷有两位,可在国家大事上,三王爷求稳,讲究慢慢的把大魏往规矩国法上拉,五王爷求狠,力主大刀阔斧的改革吏治,两人行事风格不同,不能说谁对谁错,反倒各有好处。

可如今针对五王爷,便是有人不满吏治改革了。

吏治改革,触犯了谁的利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