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节(1 / 2)

加入书签

“也罢,你现在这样就很好。”

作者有话说:

*参考电视剧如懿传、燕云台女主登基和母仪天下赵飞燕登基的旁白、场景及台词。

*有说是网络诗句,也有说出自明代诗人陆采,感觉应该是网络诗句吧,陆采他没写啊。

第60章 翻案

承平二十四年正月, 皇帝立宁王为储;同年五月,太子求娶御史大夫陈常青嫡长女,帝允, 司天监择吉日,于八月初三迎太子妃入东宫。

作为一个温柔的嫡母, 周书禾自然想要给他们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银子如流水般撒进东宫,户部和礼部为此吵翻了天, 可皇帝也是第一次为儿子娶妻,兴致正高, 那些劝阻和意见都被粉饰过去。

太子却站了出来,要求一切从简。

他果然站了出来。

周书禾摆弄着自己指上的护甲,长长叹了口气。

寄月正在身后往她头上戴珠钗, 探头问她:“娘娘为何叹息?”

周书禾抬手挽起自己耳后的碎发,心不在焉地说:“太子是个好人, 可惜了。”

可惜他娘胎带病,命里少了寿数,老天不给他做明君的时日,便不如不要为君。

皇帝不会厌恶一个铺张浪费的儿子,也不在意太子是否会因为大婚而引起朝臣不满——或者说,正是众臣的爱戴和夸赞, 才会加深他对太子的防备和厌恶。

周书禾要行捧杀之事, 但她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引线,真正点燃它的,当然得是他们父子二人。

战场留给旁人, 她自脱身隐去。

随着宁王被封太子, 还有一重暗涌在大宁的武将圈子里悄悄升起。

朱玉的义兄梁彰梁大将军想要为他平反。

这倒也是情理之中, 朱家乃太子母族,在外人看来,皇帝封宁王为太子,定是对朱氏余怒已消,加之当初祁遇留了一手,偷偷抄录一份宗卷改头换面流传了出去,准备等自己站稳了脚跟之后,以此来将主审人万敏一军。

梁彰得到了那份似是而非的证据,认定朱玉是被万敏陷害而死,如今已磨刀霍霍,只欠祁遇的一招东风罢了。

万敏不是什么好人,但也和祁遇没什么仇怨,只是人走在一条窄路上时,他想登高,就必须把前头的人拽下去。

眼下时机正好。

他浅酌一口杯中酒,淡淡道:“梁将军所言,在下实在不明白。”

坐在他对面的是梁彰长子梁广,他不远万里从南境入京,本想借拜会祁遇的由头为故人鸣冤,现下却只能看人装糊涂。

梁广面色铁青,八尺大汉屈膝跪下,膝盖撞击石板发出“咚”的声音,震得祁遇手中的酒杯泛起涟漪。

“下官愚钝,实在不明白,您为何又改变主意,不愿呈出那份抄本了?”

祁遇闻言叹息一声,放下杯盏走到他身边:“在下出身南方边境,对朱将军一直敬仰有加,梁将军所言亦是我之所愿。”

“既如此,您又为何……”

“梁将军,”祁遇微笑着打断他,“老天有眼,不忍朱大人蒙冤,您当回岭南梁将军府看看,所求之物或许就在那儿。”

“但此物乃是你父梁彰多年查探所得,和在下没有任何关系,你可明白?”

梁广微微一怔,半晌,抬手郑重行一抱拳礼:“多谢。”

“举手之劳,何必言谢。”祁遇笑道

他的确是真心敬仰朱玉,也是真心想借此除掉万敏,而更重要的,是让世代簪缨的梁家,欠他一个人情。

*

八月十六,月儿比正中秋那日还要滚圆,夜色清朗,万里无云。

祁遇顺着踪迹一路疾驰,终于在京城通往东南沿海的一处县城郊外停下。再往前走就是山林,马儿行走不便,他派遣几位轻功好的百户先行探查,自己则带大队人马拦在山脚。

一个人影如黑色的大鸟,从矮树上一跃而下,

来人身着监察院的锦衣,疾行飞掠轻若无痕,他压低声音回禀:“祁大人,这林中有生火的痕迹,人当是尚未走远。”

祁遇颔首,率先翻身下马:“留下二十人围住山下,其余人随我搜山。”

万敏在司礼监掌印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几年,自然是个有能耐的,若说京城是他贪权的乐土,那么海上便是他逃亡的退路。

所以在梁彰入京敲响鸣冤鼓的第二日,他就迅速弄清了形式,未多作犹豫,立刻收拾行囊,一人一马,在宵禁前的最后一刻奔袭出城。

祁遇晚他半步,却未失先机。

人轻装出逃,必得依水而行,他只需循水路探寻,便能发现万敏的踪迹。

秋夜寒凉,林中更显湿冷,夜色中一人独行,未免野兽袭击便不敢生火,万敏形容狼狈,被带到祁遇面前的时候,忍不住发出一声重重的喟叹。

“我能烤烤火么?”他问。

祁遇点头,示意押送的衙役放开:“您请自便。”

万敏伸出被麻绳紧缚的双手,在火边暖了暖,忽地嗤笑一声:“本督还是小瞧了你。”

祁遇坐在火堆的另一边,橘红色的暖光映在他的脸上,映出一张温和恭谦的假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