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走科举路 第74节(1 / 2)

加入书签

那样的话,芝嫣人还能常伴在父母身边,我想见了就能见见。

现在可好?进宫做女官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之后出来也不知道是个啥章程,到底是要外放啊还是要找个其他工作,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个好小伙给嫁了。

感觉自己的女儿被朝廷被宫里抢走了,不是自己的女儿了。”

每次当他说这种败兴的话的时候,季桃花总会狠狠地瞪他一眼,对他说道:“说啥呢?读书识字有什么不好?

我季桃花这一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没有机会能够读书识字,家里现在不缺钱,怎么就不能给女儿读书了?

难道女儿这一辈也得像我那一辈一样,继续做个睁眼瞎不成?

你看看我亲哥家的闺女绍敏,看看我堂弟家的闺女昀舒,哪家不好好念书?

芝嫣今年能考中女坤士是她自己厉害。你看看大哥家的绍敏比我家的杨芝嫣就小了两岁,今年也同样参加女官的考试了,可是她并没有考中女坤士。

可是人家父母一点儿没有怪她,也没有埋怨她,反而好言好语地安慰她,让她重整旗鼓等三年之后再考一次,为她铺平了道路。

你再看看你!自家女儿都考中了女坤士了,你还在这儿叨叨叨地说些风凉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想让咱们全家没好日子过是不是?

你就是短视,舍不得那几个钱。钱能有什么好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把本事学到自己手里才是好的!

或者是惧怕改变,思想老旧。你也不想想,要不是我当初硬是逼着你早早带着孩子们来京城里讨生活,两个孩子念书能这么好吗?

你看看柳条和百宝两口子,之前再怎么不甘愿搬家,后来为了孩子不还是得搬到京城里来。咱们家早早准备早早动身,一切都赶在前面,哪儿不好?

现在你别叨叨不该给芝嫣念书的事儿,日后你就会明白我做的决定都是对的,比你看得远!”

杨荣正被媳妇儿这么一吼,心中有话也只能憋着,不能再说什么了。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虽然挣了好些银子,但是在面对自己媳妇儿季桃花以及季家大舅子、小舅子的时候还是总会觉得不自信,觉得自己怂。

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杨志雄能够好好念书,在科举之中大显身手,日后做官给自己争光。

可是对于女儿杨芝嫣,他供她念书的动机就不是很强烈了,这么多年来若不是季桃花这么一直坚持着,以杨荣正本人的意思来说早就放弃了。

他每次看见妻子季桃花对女儿殷殷嘱咐,让她好好念书,他就觉得妻子是话里有话,不满意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可以念书,最后才嫁给了自己这么一个泥腿子,若是妻子季桃花能有机会念书,定然会像女儿现在一般远走高飞,远离自己。

所以杨荣正下意识地拒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便也下意识地不希望女儿走得远,希望她可以留在自己身边。

杨芝嫣是个早慧的女子,她对于父亲心中的想法和盘算有时候看得比母亲季桃花还要清楚。

母亲只看到了父亲心疼钱的那一面,短视的那一面,可是她却看到了父亲想要行使自己的父权权威,折断自己的羽翼让自己一辈子缩在父权之下变得“乖乖的”,这样父亲会比较快乐。

很多时候她都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季桃花,若不是她在家中地位很高说一不二,若不是她坚定地要让自己念书,可能她已经被父亲配给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老实小伙子,过上一辈子在厨房里打转,为生计发愁的生活了,根本没有任何的时间、精力、知识能力去思考其他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杨芝嫣知道自己与季绍敏不一样。季绍敏有着做官的父亲,不会怎么逼迫她,不会折断她的羽翼,反而会放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有着疼爱她的母亲,身上还带着诰命的身份,认识了好些做官的夫人。即便季绍敏科举失败,也能说一个非常好的人家,日后一生不会过得差了。

但是自己只有考中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条路而已。若是自己科举失败的话,能说亲的人家绝不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很可能是京城周边的农户或者是商人子弟。

这样的男子大部分会像父亲一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子读那么多年的书完全无用,自己这辈子可能都没指望能与丈夫有什么思想上的交流了。

再差一点,说不定还会沦落到丈夫三妻四妾,自己日子过得非常凄苦的境地。说不定自己日后在夫家的日子还得看弟弟杨志雄科举考试考得怎么样,官做的有多大。

杨芝嫣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女子,也非常刚强。她决不愿意自己一生落得不能依靠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要轮落到依靠他人决定自己生活命运的这种悲惨境地。

所以在她念书的时候所迸发出来的热情是惊人的,她的努力程度是季绍敏这样生活在温室中的女孩子所绝不能想象的。

正是因为心中有着这种孤注一掷的决心,她才能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习成绩上领先自己的小表妹季绍楠,在这一女科考中女坤士,才能像如今一般坦然而又兴奋的踏入皇宫,开始她的女官之旅。

对于她来说,进宫完全没有任何害怕的感觉,反而是一件开心的事。因为这代表着她日后可以做主自己的命运,不再受别人摆布了。

季兴邦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省,等他收到信得到消息的时候,外甥女杨芝嫣已经入宫了。

幸好,他有个非常能干又非常心好的媳妇儿时晗雪,早早按照他的想法,将夫妻二人的贺礼送到了季桃花家,送给杨芝嫣,他知道以后只有满意,再说不出半个不字。

作者有话说:

第143章 放良文书

三年的时间还没有到, 孩子们都还没有参加新一届男子的科举和女子的科举,季兴邦去西南省任巡抚的时间却到了,便带着女儿季昀舒回京述职, 等候新的安排。

一般来说, 像季兴邦这么年轻的封疆大吏, 是可以干好几届巡抚的。

如果他一直在西南省任巡抚, 没有移动位置的话,到时候他就可以将整个西南省经营的如同个铁桶一般,完全纳入他的麾下。

等到他年老之后,身上也捞够了银子, 赚得盆满钵满,再谋求回京城入阁,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的道路,也是一般人常走的路。

像周大荣周巡抚大人是因为身体比较不好,年纪又太大了, 从西南省回京之后没有办法继续入阁, 所以才致仕了。

当然也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西南省对于整个大景朝来说太偏远了,属于不毛之地, 所以西南省巡抚进京之后入六部或者入内阁的机会总体而言会比较小。

其他各省巡抚, 尤其是在大景朝富裕的省份的巡抚, 好些都可以入六部, 继而入内阁。

像季兴邦现在是坐在西南省巡抚的位置上,但如果他能够在下一届任一个江南省巡抚、或者是山北省、南直隶省、北直隶省的巡抚之类的话,虽然级别与现在一致,但因为地区比较富裕, 手中所握的权力会比现在大, 所以会被算作高升。

现在季兴邦利用几年的时间将整个西南省经营得繁荣富强了不少, 各民族的融合也推进了很多,应该算是有实绩的官员,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会高升的。

但是季兴邦觉得他现在的年纪太轻,朝廷将他调离西南省到其他更好的省份去做巡抚的可能性不算很大,更大的可能性还是留守西南省再做一届巡抚。

于是,他在带着女儿季昀舒离开西南省省城进京述职的时候做了两手准备。

首先将家当和其他的箱笼物品全都收拾好,装好,然后分成两拨。

一部分人和行李需要跟着他们一起直接到京城去述职。而另一部分人和行李则先寄存在西南省省城的灵毓女学山长陈婉婷家中,等待进京述职之后皇上最后的决定出来再做打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