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极限警戒 第1514节(2 / 2)

加入书签

“因此这世上有了智慧和愚痴。”

叶宣儿再道,“有智慧的人,因为灯罩更薄是以能透漏出更多的光明,光明引领那人时不时的灵光闪动,成为世上杰出的人才。而更有头脑的人,开始思考为何有光明出现,等到他们发现灯罩的问题,显而易见的就会去除灯罩,这就是去除无明、去除五蕴,或者说是去尘,这也叫做修行!”

沈约缓缓点头。

世人从各种角度解释修行,叶宣儿的这种解释,可算是通俗易懂。

“慧远的念佛法门,就是去除灯罩的一种法门。”

叶宣儿一法通、百理明,“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阿弥陀佛四字的本意就是观想身心光明,这是采用近似法来去除灯罩,显露光明。”

慧远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施主所讲浅显易懂,哪怕是贫僧听闻,都有茅塞顿开之感。”

他一生念佛,更是因为信、愿、行。

信为百行先,若不信,无有能成。若不信而有成,肯定不过是随波逐流,置身风口,转瞬消逝,非有真成。

因为信,慧远念佛观佛,一心不乱,这才日趋清明,但你让他如琴丝、叶宣儿这般说出这种道理,仍旧难能。

信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了解。

信任、信任,信而任之。

释迦对那些天资真的不行之人,无法领悟佛语之人只能先让其相信有这么一条路,然后传授其戒定慧的法门,增长其智慧后再助其了解。

世人都认为理解数学理论需要智慧,既然如此,那理解人生全局,难道不需要更大的智慧?

可世人偏偏认为出家为逃世!出家亦是为了逃世!

真有智慧,如何会选择逃避?

邪法所为则是大相径庭,他们是进行pua的控制,让你气血低落,无能分辨的除了死,无路可走。

第2268节 何为记录载体?

叶宣儿听到慧远赞许,却没丝毫自得,“我只是想得到,高僧却是证得到,其实高僧所行,反倒更让我钦佩。”

这听起来很奇特,世事却多是如此境况。爱因斯坦岂不是早想到了引力波,世人却要在多年以后,才能观测到引力波?

理可顿悟,事需渐除。

你理解了,不意味着你可以立即做到,但世人多将其混为一谈,以为自己知道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证悟,是以没事就说自己大彻大悟了。

但传授仁义道德的人未见得可以做到仁义道德,不懂仁义道德的人却可能是个道德标兵。

仁义道德如此,理亦如此。

慧远听闻叶宣儿所言,再念佛号,“施主既有此心,如何不行?”他倒是念念向善,可说是苦口婆心。

叶宣儿默然片刻,“多谢高僧提醒。”看向天子基,叶宣儿感慨道,“若是以往,我实在有太多不做的理由,可到如今,我对进入天子基着实很有期待。但万事有缘,尚需缘至方可结果。”

慧远微笑点头,他听懂叶宣儿的意思——等到眼下因缘了结,叶宣儿定有抉择。

轻叹一口气,叶宣儿再道,“天生聪明的人因为灯罩薄,相反,那些异常愚痴的人,是因为灯罩完全挡住了灯泡的光亮,才让那些人一辈子处于懵懂迷惑之中。”

琴丝亦叹,“迄今为止,你说的和我要说的并不二致。”

叶宣儿看了暖玉一眼,“人临终、或假死的那一刻,灯罩失去了作用?因此……光芒去除了遮掩,借助灵明点的光芒,这才让世人临终时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一生?”

琴丝打断道,“在我看来,其中的作用机理,并非那么简单。”

叶宣儿立即道,“我等洗耳恭听。”随即补充道,“暗界的人,都在等着高见。”

琴丝发倒提问,“有的世人灯罩薄弱,临终能看到自己的一生,那这一生当然有记载的的地方?”

叶宣儿想当然的点头。

“那人之一生的经过究竟记载在哪里?”琴丝问道。

叶宣儿毫不犹豫,“当然是在身躯内!灯罩上!或者应该说,是在人的大脑中。”

暖玉却露出犹豫之意。

琴丝见状问道,“暖玉,你不这么认为?”

暖玉迟疑下,“叶宣儿说的好像没有问题,但根据某些记录表明,人在七七之日还会有意识出现,不然各种宗教也不会有头七,七七的招魂、超度日的说法。”

很多宗教的起源或许是正确的,但和历来正确般,都被别有用心之人改的面目全非。

叶宣儿立即意识到问题所在,“人在临终时,还可说灵明点和躯体有着联系,接受到记录一生的数据,然后自动重演。但人死亡后,肯定检测不到脑活动了,很多时候,脑死亡才被认定是真正的死亡。”说着看了暖玉一眼,因为知道暖玉是这方面的行家。

暖玉点头道,“脑死亡后,就如电脑当机,灵明点自然无法再和大脑取得联系。而在四十九日内,却的确有某种真正的还魂记录。”

她刻意强调“真正”二字,自然是说她得到的记录是经过验证的。

“但躯体会灭亡,大脑会死亡……灵明点在不同的生灵中穿梭,同时在大修行者去除无明的显示后展现累劫世的记忆……”

叶宣儿终于明白过来,“不是世人的大脑,而是灵明点上中记录了世人真正的一生,乃至无数生的记忆。天地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事情?”

沈约不能不叹服这三个女人思想的超脱跳跃——有关大修行者可以看到累劫记忆的事情,大雪山的人哪怕没有亲身目睹,也是确信不疑的,可大雪山的那些平常人却无法解释这种事情,哪怕大修行者都只是发现,却无法解释。但这三个女人却对这种现象给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综合三女的联袂解释,再加上沈约和神农的交谈,沈约对其中的原因可说是清楚了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