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32 章 232(捉虫)(1 / 2)

加入书签

深秋寒凉。

匆匆自殿外行来的天后,好像在于夜色中穿行过蓬莱宫的时候,在衣衫之上披了一层月华白霜,也夹带着殿外带来的寒风,但那双眼睛里流火似金的锋芒毕露,却要远比此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分明。

伴随着这个问题的,更有一种有别于此前的气场。

如果说在此前的还朝献俘之中,李清月看到的还只是天后的威严一步步压过天皇,那也终究还只是在“后”的位置上。

可在此刻,就算她并未身着朝服,就连身上的装饰都因已经入夜而大为削减,也无法掩饰住一种悄然生发的……

君临天下之态。

李清月的心中猛地一跳。

这绝不是个毫无缘由就会被阿娘直接问出口的问题。

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匆匆赶来的场合之中。

以她对母亲多年来的了解,她并不难发觉,在她的眉眼间还有一种挣脱了桎梏的焕然之色,以及一份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破釜沉舟的决绝。

她变了。

如果非要用唯一不会出错的一句话来形容她此刻的表现,恐怕也只有这样的三个字。但显然,那个被抛出来的问题远不只是这样的分量。

李清月慢慢找回了自己被这突如其来一问打破的从容,开口回道:“他不会让我做大唐的储君,阿娘你是知道的。”

这是一句并不出错的答案。

李治当然不会立一个公主为储君,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李唐的皇权评判标准之下,公主与皇子从来都不是对等的。

当年她的熊津大都督官职需要由母亲来促成,她出征吐蕃的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得来,她为大唐征战多年都险些面临被剥夺军权的危机,她……

全都看得明明白白。

在官职委任中尚且如此,在立储之事上更是如此。

哪怕李弘已经从太子的位置上被赶了下去,萧妤所生的李素节被宣判了死刑,但李治还有李贤,还有李旭轮这两个天后所生的儿子,还有一个虽无存在感却还活着的杞王李上金,甚至还有李唐若干宗室之后,恐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轮到一个公主。

比起发觉女儿要比儿子更有可能继承大统,比起李治忽然良心发现地有了父爱,李清月更乐意从真实的角度审视今日的局面,也并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他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武媚娘抬起了唇角:“对,他不会。就算你有平定八方的功劳,文武双全的才干,他也只希望你如同平阳昭公主一般,如你当年所做的那样迎入凌烟阁,就已再无其他了。可我希望他能回心转意,所以在今日又问了一次,但最终得到的还是一个否定的答案。”

李清月瞪大了眼睛,没想到她会紧随其后地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

在心中觉得女儿有这个继承大统的资格,和真正将其说出来争取,完全是两码事。也让她愈发确定,阿娘今日所来没有

那么简单。

“说实话,他的答案让我很失望。”

武媚娘愈发不掩目光锐利:“阿菟,你应该知道我在失望什么。”

李清月重重地点了点头。“我知道。”

在这并无旁人的母女目光交错中,有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多加言语来说。因为置身这大唐政治风云的顶端,她们有很多东西是完全相似的。

天后因为天皇病弱和对世家的不信任走上前台,拥有了一圣临朝的资格,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世手段推行出来。

安定公主因为大唐核心将领的匮乏、天皇对番邦武将的不信任执掌军权,拥有了开府定边的权柄,先后在大唐的东西边境征讨不臣。

但在天后关于大唐继承人的试探中,安定公主被以一种近乎无理又轻忽的语气剥夺了资格,仿佛她所立下的功劳都不过是因为皇权对她的破格赐予,也随时可以将其收回,而不是将她当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流砥柱。

她站在朝堂上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尊称她一句大将军,地位甚至比起寻常的宰相还要更高,就连封地都已比此前的任何一位公主要多,看起来当真是威风八面,风光无限,但若细究起来,她从来就没有和皇子被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比较。

寸功未立的李贤可以因为聪慧成为扬州大都督,大将军。

彼时年仅七岁的李旭轮可以成为单于大都护,遥领东突厥之冠。

而李清月却需要去拼,去抢。

可只怕在天皇的心中,倘若她不是自己的女儿,她根本就没有资格走到这一步!

安定公主如此,天后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治纵然不曾亲口说过,也绝不可能这样去说,武媚娘却能自安定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写照。

她为稳固李唐江山所做出的种种贡献,为陛下在前台操持政务抵挡风雨,其实和那些希望她下台去的臣子所说的一模一样,那归根到底,也不过是陛下在无人可选之时的权宜之计。

倘若陛下身体康健,她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倘若王权易主,皇子登基,她总有一天要将权力交还回去。

这就是今日的事实。可武媚娘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破格之中“于国事无害”的评价!

只因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固有规则的压制,又有多少权衡利弊之下的顺理成章,又有多少天皇对于收回权力的自信,她都在李治的那一句“说笑”和“那又如何”中听了个清清楚楚。

她愤怒的并不仅仅是女儿的付出,在李治这里永远不可能得到对等的奖励,也愤怒的是自己的天后之名,根本没有表面上的荣耀。

看起来她已站在了与天皇并肩,一人之下的位置上,实则她的身上始终还有一条枷锁被系在李治的手中,让他能像是不容置喙地提出立李贤为太子一般,将她现在所构建起来的一切东西都给收回去。

所以在那出回返寝殿的思量中,她心中野火燎原的情绪难以避免地将她推去了一个答案——

想在真正意义上执掌自己的命运。

长孙无忌不敢做这件事,既想要权力又想要和外甥之间表面的亲情,以至于直到如今都还是在大唐史官笔下记载的乱臣贼子。

她却敢做!

也敢在看清这座黄金囚笼的下一刻,选择走到它的外头去,将自己的第一步付诸实践。

她定定地看着面前这个最得她心意,也跟她最是相似的女儿,继续说了下去:“你知道就好,所以我说的,不是你阿耶的储君,而是我的储君。”

这才是她今日真正要对着女儿问出的话。

在这一刻,她的脑海之中除了闪过了李治那张虚弱苍白又理直气壮的面容之外,还闪过了很多的东西。

大唐定鼎中原之前数百年的礼崩乐坏,确实没有什么“魏晋风流”可言,却也无形之中让人有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在知道这皇位轮流做的“传统”之后,说出夺位这样的话来,要远比此前容易得多。

何况,她身为天后,动辄调用天子印玺,便远比任何人,都离那个位置更近。

武媚娘唇角的笑容越来越盛。

明明是在问出是这样一个严肃至极的问题,她目光之中的势在必得却愈发破茧而出,“阿菟,你之前敢在我的面前,说出不想让弘儿坐在太子的位置上,敢向我控诉你阿耶的不公,又敢不敢接下这一句呢?”

这不是寻常人能有胆量做出的事情。

毕竟,光是那“我的储君”四个字,就已将剑指李唐皇位的豪气峥嵘给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离经叛道到了极点。

但凡让此事消息外泄,一个密谋篡位的罪名总归是没跑的。

可她又必须有此一问。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第一个就对着这个十七年间心意与共的女儿说出来。

在意识到,自己唯有越权夺位才有可能让权力真正把控在自己手中的那一刻,武媚娘心中所想的,绝不仅仅是拿到权力本身而已。

若她想要的只是权力,那她完全可以在天皇在被长子气成今日这个样子的时候,在这段夫妻关系终于因为权力的排他性而无声有隙的时候,出手让李治的病症恶化下去。

到时候,就算李治真要让贤儿接替兄长成为太子,既然这个儿子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打磨,根本不可能斗得过她这个天后。

她以先帝钦定的辅佐者身份,在新一任天子继位之时继续摄政临朝,同样能达成这样的目的。

但太后和天后的临朝称制、摄政代理有什么区别吗?那依然是一种不曾脱离开父权的恩赐,与她想要的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权力大相径庭。

固然这份非同一般的妄想势必会遭到李唐上下的疯狂反对,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统一的局势全盘崩塌,她也想要去这么做。

她能,那就去做。

但比起天下各州官员层层反对,在天下百姓先遭天灾后遭人祸中杀出重围,她不如再为自己选定一个最好的帮手,也是一个最好的继承人,用一种结盟之后的内外合作之法

达成这个目的。

这问题与她此前的话相互应和,又分明还有另外的一句话潜藏其中——

李治囿于礼教成见与男女尊卑,不敢也不许安定成为继承人,她却敢用!

就看,她的女儿是不是也如她一般有这样的胆量,打破这个枷锁!

……

这当然是一种冒险。

寝殿之中的灯烛,虽是因天后临时到访而被仓促点上的,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她在对着女儿说出这几句话的时候,看清她有何种表现。

倘若她看到安定自觉自己一朝为李唐的公主,就要继续忍受着宗法制度下的子女归属,忍受着一次次与功劳不对等的封赏,成为天皇手中的一把利器,那么她便要即刻重新审视这段母女关系,将之前所冒的风险都想办法平复下来。

但她也无惧于这样的危险。

既要取而代之,就势必要走一条荆棘满道、乱石嶙峋的路,若是连这一个最有可能拉拢到手的盟友都不敢去尝试着拉拢到手,她还谈何往后。

反正在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她就没有了犹豫的资格!

好在,她应该没有赌输。

此刻并无旁人打扰的四目相对中,阿菟的神情里或许有一个瞬间写满了不可置信,却绝不是一种觉得母亲不该有此大逆不道想法的震惊。

如果非要说的话,那是一种既有惊又有喜的回应,绝不是逃避或者抗拒。

但大概她都没想到,此刻的情况还要比她想的更好一些。她的这个女儿,何止没有在这个问题面前退避,甚至早都盘算起怎么将母亲托举上皇位了。

与其说她是在惊诧于阿娘的反骨,还不如说她是在惊诧,阿娘这份真正想要由自己当权的想法,居然会出现得这样早!

早到并未等到如同历史上一般先有李贤坐上太子之位,和天后之间相互较劲,早到并没有先后更换李显李旦为皇帝,在十多年后才生出自己接下位置的正式决断。

也早到——

让人好生热血沸腾!

自面前之人的脸上,李清月看得出来,这不是一种冲动之下的过激表现,而是一个早已在风云中磨砺成熟的政客,终于在十年磨一剑的履行皇后义务后,让这把剑为自己而鸣。

仿佛在打破了那层含糊的面纱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在变得清晰明了,这才让这种转变看起来不曾有所预兆,却又好像早已有了种种暗示。

面对着这样一张豪情激荡的面容,李清月只觉那种历史的浪潮回荡在她的脑海中,让她险些没能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

但她又是何其果断地,说出了这样一句答案:“我敢!我为什么不敢!”

她当然敢。

李清月甚至往前走出了一步,像是在对着母亲的并肩作战邀约,做出一个最为直接的回应:“我自信自己有这个本事做好皇帝的继承人,可阿耶觉得我不成,我也不想交出权柄、泯然众人,那我只剩下了两条路可走,要么就是直接谋权篡位,

要么就是让能立我为继承人的人登上皇位。”

“可我难道不明白吗?若我想要效仿太宗皇帝,来上一出玄武门之变,我绝不可能得到这样上下一心的支持。”

这和李治从不考虑她为继承人,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阿娘,你知道吗,我等你这句话好久了。”

武媚娘目光微动。

李清月这话一出,又何尝不是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惊吓。

只是当安定后面的那句话说出的刹那,这些惊讶诧异的情绪都远比不上她的心绪震荡。

“一人独行,何如积石成山,同迎风雨啊。”

既然两个人都清楚,她们真正想要的权力,不可能被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给予甚至是施舍,只能自己创造出新的秩序,那么继承李唐王朝就比不上重建新朝。

又既然何其有幸的两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便再没有一种结盟,要比母女之间的传承更为紧密。

对于李贤和李旭轮来说,他们自有办法从李治的手中拿到权力,便不会明白,为何母亲已经有了父亲分出的天后大权,还会想要再往前更进一步,甚至走到意图颠覆李唐江山的这一步。

而对于李清月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