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32 章 232(捉虫)(2 / 2)

加入书签

“是啊。”武媚娘感慨又不无欣慰地看着面前的女儿,“我有你同行,便是积石成山的第一步了。”

只不过,她的这个继承人是不是有点太过跳脱了……

武媚娘一头黑线地看到,她这句回应刚刚说出,李清月就快速朝着一旁的书桌走去,从那里取来了纸笔,重新走回到了她的面前。

“阿娘,你前面说他拒绝您提出的提议,具体是怎么说的?我先把这个账给记下来,之后好好来算算。”

武媚娘无奈:“……你认真一点。”

“我很认真的,”李清月像是小时候一样咬着笔杆,一脸严肃,“识人不明,剥削忠良,这可是能当起事口号的。”

放在后世史官笔下也得多写几笔,以表掀翻朝纲的正统,她现在这个,大概可以叫做积累写作素材了。

虽然等到真正落笔的时候,武媚娘看到李清月写在纸上的字又分明不是控诉李治,而是威望、民心、人手、造势几个大字。

“阿娘为阿耶执掌朝政多年,在威望上无需多说,此次又有对抗世家潮流,提出在科举之中采取糊名制,若能将其贯彻到底,再将此前的废太子同党逐一打击,肃清朝堂局势,在朝野之间的威望必定远胜此前。”

“民心也无需多说,此前阿娘力劝农桑、抚恤灾情的种种表现都堪称卓越,再加上我这里的宣州稻、南海棉以及辽东所出农肥,正在灾情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若要图谋自下而上,也未尝不可。”

“造势也并不难。龙朔元年的神龙吉兆出自我手,如今我手下工匠人才济济,连带着炸药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数道瓶颈,若要制造改朝换代的迹象,能办到的事情不在少数。阿娘若是想要天上飞个彩凤可能有点

难,但要弄出什么山崩石现,水落石出这样的戏码,我绝对能搞得定。()”

李清月顿了顿,提笔在“人手?()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上点了点,“反倒是此事,麻烦当真不少。我说的人手,是能够在朝堂上占据一定地位,也愿意支撑你我发动政变的人。”

“说句难听的话,别看此次更替太子,左相阎立本、右相刘仁轨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尤其是后者还是我的老师,但阿娘的这句话问到他们的面前,得到的必定都是上报天皇的结果。”

武媚娘敏锐地留意到,李清月将话说得直率,可在说到“老师”一字的时候,她那侃侃而谈的声音还是难免有了片刻的停顿,干脆伸手揽住了她的肩膀,权当是对她的安慰。

李清月偏过头来,扯出了一个笑容:“阿娘不必担心于我,就事论事而已,反正非要说的话,就算是匦使院这个直属于您的部门中,也未必是人人都支持于您。毕竟,相比于改朝换代的不确定,他们既然能在大唐治下得到升迁的机会,又为何要去冒这个风险呢?”

“恐怕只有那些完全依托于你我的将领和官员,或者是那些原本没有机会成为官员的人,才会愿意先一步走上这条道路。”

比如说那些宫中的女官,比如说文成公主这个西藏都护、宣城公主这个松漠都督,比如说许穆言、马长曦这些踏足前朝的女官,比如说阿史那卓云、庞飞鸢、黑齿常之、钦陵赞卓这些将领。

比如说那些行将自科举糊名中选出的寒门子弟,若能在没有得到立足朝堂资本的时候便被拉拢在手,或许还有希望成为对抗李唐皇权的棋子。

再比如说那些现在还在四海行会之内的后备役。

她们如今既有手艺傍身,也在同步推进着学业的研习,退可以继续积攒财富,进可以成为地方胥吏,甚至是朝堂官员。

也唯有天后与安定公主当政,她们才有可能走上与之前迥然不同的人生。

“不过好像也不用如此悲观。”李清月笃定地评价,“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兵权和将领,府兵的效忠也要比官员的效忠容易一些,所以就算到时候会出现李氏宗亲的大规模举兵反对,也有足够的人手将其压制下去。”

“长安城内,像是凉国公和姜相这样的将领肯定是要先控制起来的,以免让他们有内外策应的机会。”

“至于舆论攻击就更不用担心了。我有过对付新罗和吐蕃的经验,再多找几个地方积累积累素材,总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

武媚娘已经听沉默了。

李清月总算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了身旁之人的表情变化:“阿娘,我说得不对吗?”

“……你不是说得不对,你是太过熟练了一点!”

她现在有点相信,安定之前说的那句“等她很久”,确实不是一句被她随口说出的话,而是事实。

李清月无辜回道:“那我这将军做到这个地步,总是要担心一下出意外的,多做点准备也不算出错。”

万一真到了需要发动兵变方能保命

() 的地步,也得有相应的措施紧跟上来。()

“阿娘,”她的眼睛在烛光中闪动了一瞬,“其实我很高兴这些准备能够派上用场。”

?想看千里江风写的《[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第 232 章 232(捉虫)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也很高兴,她会是第一个听到阿娘抒发心志的人。

君权与父权的傲慢,让李治在跟李弘以这等方式激化了矛盾又彼此离心的同时,完全不曾想到,他的妻子和女儿会这样完成了新的结盟。

更是已开始朝着这个划时代的计划迈出了努力的一步。

但大概就算是发起这项计划的武媚娘也很难说清楚,在望向这双神情坚定的眼睛时,她心中到底有多少触动。

在努力平复了几分情绪后,她方才继续开口道:“其他的计划都可以先晚一点做,在明年开春之前,我们必须先完成三件事情。”

或许是因为那个不可对外言说的目标已在母女之间达成了默契,当武媚娘重新回到寝宫中拿起那方天后印玺的时候,先前的反胃感觉已被平复了许多。

她慢慢地提笔,开始写下一道道诏令。

开春正是此次制举的时间,行将陆续抵达长安的学子不在少数。

她既要夺权上位,就不能让这些学子觉得,天皇为了能让取士公平,甚至亲自废了自己的儿子,有此等大义灭亲之举,乃是对他们莫大的恩赐,而必须让他们觉得,这既是天后提出的创举,此次通过科考的士人就该当被称为天后门生。

在对考生的接待、登记、选拔之中,都必须是由她安排的人。

那封联名上书的名单人物不能一口气全部发落,让朝堂一空,但也正好让这些人都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被排除在考官之外。

同时她需要借着士人云集长安的时候,将铜匦上书的另外两匦开放,再进行一次造势。

这是第一件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第一件,便是对废太子杀许王之事的收尾。

安定已将这件事做了个开头了,便由她继续做下去也无妨。

自许王宅邸中搜罗出了不少长安方向送来的信件,正是出自萧妤之手,其中不乏让他千万莫要涉足朝政的良言。

而从许州调查得来的消息,许王之所以会插手于太子上书一事,完全是出自有心之人的挑拨,而非萧昭容所为。

安定公主亲自前往御前,为宣城公主、义阳公主求情,希望许王李素节的罪名不要波及到他的姐妹与母亲的身上。

所以当十一月的尾声,李素节与萧德昭被一并处死于长安的时候,李素筠和李下玉并未因此而遭到贬官的惩处,反而对松漠都督请求回京的上书做出了同意的批复。

“我阿娘病了一场。”李素筠踢着脚下还未被扫开的落雪,轻声说道,“她虽然知道素节不孝,还很是愚蠢地给人当了棋子,但毕竟是她的孩子。”

“也是你的兄长。”李清月出声回道。

“是。我既怪他毫不将我和阿姊的前途放在眼里,又觉得他在今日丢了性命,实在是让人唏嘘。”李素筠叹了口气,“

() 不过说起来,这也真算是两败俱伤了。听说襄王刚离开长安就病倒了?”

李清月朝着她的脸上看去,发觉她虽未曾亲身经历这段朝堂惊变,却依然看起来要比此前成熟不少。

大约是因为,李素节死了,她便要更加努力地成为母亲的依靠。

“的确如此,但总算天皇没糊涂到朝令夕改的地步,就算听说他病了,也还是继续让人将他送去襄阳。”

李清月拢了拢身上的披风,笑容不达眼底:“我劝过他了,襄阳是个好地方,而且非要说的话,那里还是南方,没有关中这么冷,何必让自己情绪郁结,自讨没趣呢。天皇反正是不可能直接将他接回东宫的,否则他一个做皇帝的颜面何在。”

李素筠眨了眨眼睛,不知道该不该说,阿菟方才那句话里,宁可称呼李治为天皇都不叫阿耶,实在不像是个寻常的信号。

可这句话,又好像并不适合问出来。

便改口问道:“那既然废太子没有被调回来的可能,为何太子的位置还是空悬的?”

李清月心中回道,自然是因为,这是阿娘在开春前做的第三件事。

这一个月里李治提起过几次重立太子的话题,都被阿娘给糊弄了过去,但从李治的角度看,天后的表现并不是还在固执己见,甚至和天皇之间存有矛盾,而是在一步步软化态度,愿意听从他的想法。

总之,在阿娘和她的计划之中,就算在达成目标之前,李贤还是会被李治立为太子,也绝不能在这次糊名科举前头。

以李治想要快速将李贤培养成合格继承人的想法,难保不会让李贤跟随天后办事,以便先行树立起名望。

这便与让这一批士人成为天后门生的计划有所悖逆了。

至于开春之后,她们还有另外一步棋要走。

只是这些话,现在还不适合向李素筠说出来。

李清月笑了笑:“总是要有一个变动的时间的,否则,要让那些东宫旧臣如何自处呢?”

“冷静冷静,对大家都有好处。”

李素筠疑惑:“是这样吗?”

安定应当没必要说一句瞎扯的话吧?

在这举目四望中,入冬的飞雪将整座长安城都包裹在了其中,好像也将很多东西都如同冬日麦苗一般藏匿在了雪下。

比如李素节被处决之时流淌在地上的鲜血。

比如天皇与天后,天皇与安定公主的矛盾。

也比如那些士人重新归于宁静的情绪。

但就像冬小麦在开春行将重新生发破土,这些情绪好像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冷静,很快就会在明年春日以一种更为汹涌的方式卷土重来。

李素筠刚想到这里,忽然瞧见李清月已一步不停地往前走出了一段距离。

“喂,安定,你等等我!”

在雪地上顿时多出了一道疾走的痕迹,一直朝着远处的衙署延伸而去。

自后方看去,很快就已只能看见两道不太分明的黑

影。

天穹之上的落雪,也很快将这些痕迹给掩盖了彻底,化作天地茫茫一片。

……

在关中尚且是这样,在藏原之上也就更是如此。

文成拥着手炉缓缓行在紫山牧场之时,便觉扑面而来的烈风中混着雪粒,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

但自她担任西藏都护到如今已有数月,能否让这些因唐军进驻而被归入治下的藏民听从教化,这第一个冬天尤为重要,她便不得不亲自走这一趟。

何况,纵然安定彼时击退了吐蕃大军,让吐蕃龟缩于卫藏四如,在冬日到来之前,那头又有了新的变化。

按照从藏原腹地撤出的探子所说,安定那个挑衅的“战书”让芒松芒赞气得吐血,在回返布达拉宫后,身体也一直不太见好。

或许是因为噶尔家族之事,芒松芒赞有必要缓和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干脆效仿大唐的天皇,将一部分管理卫藏四如的权力交给了赤玛伦。

想到那个胆魄远比芒松芒赞大得多的王妃,文成自觉自己既有戍守边防的职责,便必须打起精神来。

也便是在此时,随同她一并出行的唐军侍卫忽然听到她出声:“你们看那边,是不是有个人。”

在这茫茫风雪之中,能见度实在是低得吓人,但这并不妨碍远处的一道黑影落入了文成的视线之中。

她起先还以为,那只是一匹在外奔行的野马,被寒冬的冷意所迫,不得不前来人类的驻地寻求帮助,可再仔细看去,她便发觉,在那马背之上分明还有一道不正常的隆起,仿佛是有人正挂在马背之上。

那好像——

确实是个人!

匆匆策马朝着那个方向行去的士卒很快给文成带回来了消息,那不仅是个人,还是个只有四五岁的女童!

大概是先前遭遇了什么不测,有人将她小心地绑在了马上,希望凭借着战马求生的本能,将她带到能活命的地方。

“她的情况如何?”见营中军医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文成问道。

“因为寒冷和饥饿晕倒的,不过情况尚可,而且求生欲应该不小。”

军医说话间伸手掰开了这孩子的手,呈现在文成面前的,就是一块已经被咬了不知道多少口的胡饼。

正是这一点仅剩的口粮,支撑着她来到了此地。

“应该有人保护过她,虽然战马上有伤,但她没有。不出意外的话,再有一阵子她就能醒了。”

军医的判断并没有出错。

这个因为毅力和幸运来到此地的女童,到了傍晚的时候便苏醒了过来。

获知自己来到了唐军的营地后,她原本有些麻木的目光顿时亮了起来,“我……我想见安定公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