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第217节(1 / 2)

加入书签

能不好嘛!因为聊得是赚钱的事儿!

“蔬菜啊、鸡蛋啊、鸡鸭鹅运输还是算了,估计能赚钱,但肯定赚的不多。”

“要不去凉州那边看看,有啥稀奇东西,进点货回来,在商铺街开个店?”

“不太靠谱,一是投入量太大,二是不见得能卖出去。”

“我听说县前村人已经去租赁仓库,准备把麻布往凉州运送了,他们村那个吴四娘,厉害的很,不仅手艺好,人办事儿也利落。听说那些麻布,都是她在负责抓生产。”

“还有大江村,田大山也是个有本事的,把砖瓦窑停了,重新去种紫云英。他们村今年连棉花大豆都不种,只种紫云英。要我说这事儿办的可真漂亮,物以稀为贵,他们村又懂种植。后面那些蜂蜜啊,紫云英种子啊,走物流厂子的渠道,送去凉州肯定能赚大钱!估计下一步也要在商铺街开蜂蜜店。”

“别说人家啦,咱们村干点啥呢?”

大家一通商议,也都没商量出来个所以然。

李福也眉头紧皱。

主要是他们村是李家村啊!他们已经走在了大部分江县村子的前面,他们是有野心的,得干点真正赚钱的活儿!

可李福一时间也没思路,只能偏过头问张阿花:“阿花,你有想法吗?”

张阿花叹了口气:“做生意这种事儿,就得钻营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赚大钱。要不然就得跟别人拼价格,拼力气。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生意,哪里是那么好想的。”

众人闻言,都有些发愁。

主要是这日子好了,也闲不住,看人家都赚大钱了,眼馋呀!

这时候,人群当中有个女孩儿迟疑着开口:“村长,花婶子,我倒是有个想法,但我不知道可不可行。”

是阿燕。

去年年初,作为第一批来江县的流民,她被分到了李家村,帮李家村烧砖窑。一年期限满了以后,她在江县正式落户,如今已经算是李家村的人了。

阿燕的娘,以前在大户人家当丫鬟,所以阿燕识字,也算有一点见识。

来到李家村以后,因为办事麻利,思路也快,再加上是个年轻俊俏的女孩儿,颇受欢迎。

李福眼睛一亮:“说说看。”

阿燕受到鼓励,说道:“刚才花婶子说,做生意要钻营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赚大钱。这让我想到,咱江县因为缺水干旱,所以没有河。以前我在定州的时候,那边有一条定河,里面产鱼虾,不管逢年过节还是家里来客,那边买不起猪肉,待客都用鱼来招待。去年我来江县的时候,听县衙礼房的差役们讲故事,说县太爷曾经说过,以后江县会变成沃土,能有水渠,甚至还可以种水田水稻。水稻咱们都不会种,但咱们可以养鱼啊!正好,大食堂不是开业了吗,说不定他们做菜就需要鱼,咱们可以跟大食堂合作。或者,干脆把鱼拉去凉州卖。凉州也干旱,鱼肯定是个稀罕东西,价格也能卖的高。但唯一麻烦的是,咱们得自己挖鱼塘。”

挖鱼塘确实麻烦。

但李家村坎儿井多啊,那么多坎儿井的水,平时不用也是浪费,挖个大鱼塘填满水,并不是没可能!

阿燕这话,让院子里李家村人都心动了。

这还真是个赚钱的好营生!

“我觉得可行,刚好趁着今天休息,咱去县城,去逛逛大食堂,再去商贸街打听打听别人准备做什么生意。”

张阿花听完这话也很激动啊。

她赞赏的看了一眼阿燕,这姑娘不仅模样好,而且秀外慧中有想法,想着他们家小泉儿年纪跟阿燕正合适,于是她就动了心思,索性拉着阿燕,跟村里人说道:“来来来,咱再多来几个人,去县城逛逛。指不定阿燕这主意真能成,以后咱们村都得指望着阿燕发大财呢!”

阿燕被夸得有些赧然。

李家村当即跟出来七八个人,并张阿花、李福、阿燕,一行人神情振奋的朝着县城赶去。

剩余的人,则是在村里等待好消息。

要是这养鱼的生意真能做起来,他们村就相当于又抓住个金疙瘩啊!

-

商铺街最近是真热闹啊。

县衙那边政策一出来,就有好几个铺子陆续准备开业。

新商贸街那边,也有很多仓库被租赁出来。

甚至有动作快的,都开始跟物流厂谈业务了,牛车拉着货物,时不时从街区中间经过。

逛街的人们瞧见这阵仗,一个个都在惊叹。

“这是哪个村?动作这么快?”

“顾家村吧,他们村菜园子开的最多!”

“哎呦,看着真眼馋呐。”

“你眼馋,你也赶紧去租赁个仓库啊,晚了挑不到好位置。”

“听说石门村这两年因为挖掘坎儿井赚到了钱,最近准备走县衙的渠道,想拿盐印子,准备在商铺街开盐店呢!”

“小满村说是想开个豆腐店——”

“吓!那以后这商铺街该有多热闹呐,什么东西都能买到。”

如果说,以前的商铺街,只是用来买东西的。

那现在的商贸一体化步行街,还是江县对外贸易的仓库点,包括原本商铺街的那些老板,最近都乐的笑僵了嘴角。

因为他们不用只搞零售了!

以后店里的所有东西,都能经由物流厂,走批发送去凉州!

对内零售,对外批发,那这可都是钱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