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13(1 / 2)

加入书签

花出去还能再挣,兵变一发生影响的不只是环庆路,整个西军都会因此动荡不安。

苏景殊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兆府,只在打仗的时候到过庆州,打仗的时候事情办完就匆忙离开,这次行程的紧凑程度也没比战时轻松多少。

边陲重镇兵力衆多,同样也有许多为了利益奔波的商队,庆州城内外行人熙熙攘攘,街边小贩络绎不绝,和盐州的死气沉沉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苏知州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羡慕不已,他要是能在三年内将盐州治理成庆州现在的样子,他能立刻发动亲朋好友给他写文章留念。

要求不高,传唱度和《岳阳楼记》差不多就行。

——治平七年春,苏子安右迁盐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嘿嘿,他争取也能给语文课本贡献几篇文言文。

是不是他写的不重要,里面有他的名字就行。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看在他那麽有志气的份儿上,王大人多给他安排点帮手吧,不然他就只能回京兆府抓人,到时候狄元帅可能不在意,冯大人肯定会提着刀满大街追杀他。

明明是他带回转运司的人,然而带进去容易带出来难。

要不是冯大人咬死了不放人,他去定边城的时候就会带上李城南。

人才难得,还是得想办法发掘新人才。

庆州州衙,王广渊看着大老远跑来诉苦的年轻後辈,有种喊冯京过来和他一起听的冲动。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是冗官,一个位置後面有好几十个人等着,西北大部分都是累人的活儿,冗官只存在于京兆府以及各大州城,大部分地方的人手都不够用。

庆州是有闲着等待补官的人,但是人家愿不愿意去盐州还不好说。

西北的情况苏大人也清楚,想要当官肯定有衙门愿意要,现在能选派的大部分都是些只想补到好差事的家夥。

这种人,不能一杆子打死全部,但是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眼高手低,还有两个是真有才但是心高气傲一点亏都不肯吃。

这种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一个都不想用,省下那份俸禄犒劳真正干活的官员不好吗?

苏景殊来的路上想过这个问题,他想要的不是那些冷板凳上坐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候补官员,而是官学里的学生。

盐州对如今的大宋官员来说绝对称不上好地方,庆州不要的人他们盐州也不要,强行将那些等着补肥差的家夥派过去还不够添乱的。

有功名也不行,边关是干实事的地方,不想吃苦受累最好换个地方等。

有背景就去京城和全大宋的候补官员一起竞争,没背景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吃不了办实事的苦就去吃别的苦,反正世上没有天上掉前程的好事儿。

哦,投胎投的太好的除外。

西北各州的文风并不昌盛,不过因为常年打仗,境内男女老少都懂些拳脚功夫,说是全民皆兵也不为过。

文风不昌盛,能金榜题名的就少,整个陕西加起来参加春闱考试的名额都没有南方一个州多。

去年秋闱之後,西北各大官学私学一片萧条,考中的少数佼佼者收拾行囊进京赶考,大部分落榜生也都收拾行囊,收拾完行囊後却是各自回家找新出路。

能考三年又三年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子的家境都不足以让他们一条路走到黑。

能学到乡试这一步已经不容易,别说在西北,就是在京城也能轻松找到活计养活全家。

衙门喜欢招这种有学问还肯吃苦的年轻人,商队店铺也喜欢这种有学问有见识的年轻人,读书很有用,即便最终挤不上科举的路子光耀门楣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吃喝不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