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节(1 / 2)

加入书签

她记得她妈博士生阶段的导师,当初好像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幸免于难的。

导师当时家人都已经下放去了农村,所以他光身一人无牵无挂,每次巡回医疗的时候,他都积极参加。

巡回结束要回城,总是碰上病人来求助。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城里来的专家基本上就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病人唯一的希望。他这人心软,总是忍不住留下再替人看病。

如此一来,他在乡下的时间长,留在医院的时间倒是短的可怜。反而阴差阳错地躲过了医院方面的批.判。

至于在乡下,他也被抓过,要打倒他。但是他看过病的老乡太多了,关键时刻总有人想办法把他送走。就这么走走停停,他愣是熬过了最难的那几年。后来情况缓解,他才回到医院,恢复正常工作。

老头儿自己也说,他对当权派没威胁,又老在外面待着没存在感,所以人家第一个要运动的对象基本都想不到他。

毕竟革.命不革.命的,他没看出来,不过扯虎皮做大旗他倒是瞧的真真切切。说到底不过四个字:争权夺利。

为了争权,什么人性的底线都是浮云。

他们对权力或者说是特.权的贪婪,如同饕餮,丝毫不逊色于资本家之于财富。

田蓝认真看着戴金霞,再次建议:“你大伯不是一直想搞流行病调查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如早点动起来。万事开头难,再不容易的事,也要有人做。”

戴金霞咬咬牙,终于没忍住,恨恨地咒骂:“等着吧,总有一天……”

她没有说下去,只胸口上下剧烈起伏。

田蓝伸手拍了下她的肩膀,然后站起身,用力拍拍手,招呼屋子里的知青:“有件事我要宣布一下。杜老师今后就留在我们知情突击队,帮我们做饭,晚上给我们上课。我们白天生产革命,晚上学习,就是田头办学校,与生产相结合。”

知青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立刻有人发出哀嚎:“怎么我来支宁了还要上课啊!”

嘤嘤嘤,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当初想到不用继续待在讨厌的学校里被书本折磨,还是很窃喜的。

别说前面他们也学建筑学知识和农业知识了,实用的跟基础理论的肯定前者更好玩些。

杜老师可是高中老师。

田蓝很理解,毕竟即便是她这样从小到大的学霸,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不想去学校。

不过现在,她板着脸,丝毫不掩饰嫌弃:“好意思呢!一个个,让你们算营养液配比都有人能给我搞错了。郝建设教你们画图,你们又有几个画出来的?这些都是因为基础不牢靠,空中无法建起楼阁!”

她一张张脸扫过去,开始上激将法,“咋的,要让人家说你们是技不如人,在城里混不下去才跑到宁甘种地的吗?”

哈!开什么玩笑呢,甭想羞辱人,谁都不能污蔑他们的革.命真心。那些满世界晃荡的家伙才没资格对他们指手画脚。

哎呦!

田蓝挑高眉毛,果然劳动改造人的思想。这会儿一个个不想着要出去疯了。

她微笑着点头:“嗯,是骡子是马,都牵出来遛遛。等咱们把戈壁滩都变成蔬菜园,上哪儿都是能文能武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叫他们跌破眼镜吧!”

哈,高中老师,土木工程和农学专业的高材生还有人人都有所长可互相学习。这六百多位心怀赤诚知青,没理由不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第31章 六十年代好种田(捉虫)

大学毕业生会因为曾经承受过同样的残酷而对中学生心慈手软吗?显然不会!田蓝同志的表现就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什么叫多年媳妇熬成婆。

学,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大晚上的,黑灯瞎火又干不了活, 你不学习你打扑克吹大牛浪费时间啊。人生匆匆几十载, 哪有光阴可浪费。

学习吧,好好学习,学习使人进步。

杜家兄弟一开始还对妈妈留在戈壁滩上当夜校老师心里疙疙瘩瘩的,结果几节课上下来,兄弟俩都改态度了。

不为别的,只为他们妈妈在这里受到了为人师应当得到的尊重。

没有人阴阳怪气地骂妈妈是特务,没有人抓着妈妈的头发把人拉出课堂去批.斗, 没有人挥舞皮带抽在妈妈的身上。

他们叫她杜老师, 他们认真地听课, 乖乖地写作业。

因为本子和笔开销比较大,很多知青还想攒钱给家人寄回去,所以他们又变成小学生了,用石笔在石板上写课堂作业。至于省下来的本子跟笔,得拿来做土木工程课和农学课的知识点。这样将来他们结束新兵连的生活, 分散到农场各个地方时, 他们还能把这部分实用知识教给更多的人。

关于学习的诸多好处, 前人多有论述。比方说学习可以培养兴趣,提高思维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等。

田蓝想加一句, 学习使人静心。当你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和劳动中时, 你可以忘却生活的诸多烦恼,看到的全是收获的喜悦。

日月的轮换, 四季的更替, 反应在生活之上不是伤春感秋和岁月流逝的忧愁, 而是新建起来的蔬菜大棚和棚里已经长得丁丁挂挂的黄瓜、西红柿和辣椒。

哈,这都快十一月底了,别说在宁甘农场,就是放眼全国,能有几个地方可以种出黄瓜西红柿来。还有茄子,他们的茄子也长出了长长的紫茄子,又粗又壮,比外面种的那种可厉害多了。

现在大家轮流照看温室和盖新的日光大棚。用小伙伴们的话来说,就是大冷天的盖温室的确够呛,十分考验人。但是只要去温室呼吸下蔬菜制造的新鲜空气,他们就又吸满了能量啦。

不要小看他们土法上马的温室大棚哦,现在他们可是已经拥有两座大棚,第三座大棚也快收尾的人了呢。就这两座大棚,每天可以提供整整一百五十斤新鲜叶菜,脆嫩嫩的蔬菜。不仅可以满足西大滩驻军部队每天都能见到绿菜叶的饮食需求,就是他们自己,偶尔也能在面疙瘩汤里看到点儿切碎的菜叶。

哈,不愧是他们种出来的菜,光是看到菜沫子,就知道有多好吃。

再等等,等到他们第三座大棚盖起来,连他们自己都能保证每个礼拜都能喝上回菜叶鸡蛋汤了。

后面,他们还能盖出更多的蔬菜大棚,到时候,他们每人管理一座大棚。别说是解放军战士了,整个西大滩的牧民和居民都不愁吃不到新鲜菜了哩。

田蓝催促她的小伙伴们:“那就好好加油,快快快,我这边菜秧都育好了。别到时候没地方移栽。过年的时候就大家能不能吃上蔬菜大餐,就看咱们自个儿的了。”

冯祥生他们在前面跑,嘴里大喊大叫:“少来这套,咱们绝对慢不了!”

结果他们迎面碰上了给知青送补给物资的车。大家扒拉着袋子一看,顿时绝望:“怎么又是土豆啊?换个噻,叔,给我们弄点儿高粱米都比土豆强。”

送菜的司务员哭笑不得:“这不是土豆能当菜也能当饭,比高粱米好吃嚒,照顾你们才给的。”

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