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节(2 / 2)

加入书签

薛秀琴跟着唉声叹气,十分替田蓝犯愁:“你在这儿真是荒废了,跟这些人共事,怎么能做出成绩来啊?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真正扎根农村搞建设。我看他们就是来镀金的。”

田蓝还算讲良心,替人说了句公道话:“他们做事还行,挺认真挺刻苦的。你们看那边,竹筒引水下山,就是他们搞出来的。”

薛秀琴听她夸奖三江农场的知青,有些酸溜溜:“我们是因为山上没泉水,要是有的话,肯定早就引下山了。”

田蓝哭笑不得,没想到这姑娘的好胜心居然如此强。

她点点头道:“那肯定的,我们宁甘农场的知青一向聪明能干。”

薛秀琴就高兴地抱住田蓝的胳膊,主动发出邀请:“那个小拱棚的研讨会,你也来参加吧。没有谁比你更了解情况了。”

田蓝下意识地拒绝:“算了,你说就很好,我还有其他事要做。”

要论起实际种植小拱棚的经验,西大滩的所有人都比她丰富。她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实践都没实践出一季的作物。

再说被派出来做技术指导,也是上级领导对知青们的一次历练。干得好,知青们的履历表上就有漂亮的一笔,将来发展也大有裨益。

什么招工招学,进一步进修,都是不断进步的契机。

她自带穿越的金手指,既然已经打定主意当知识的传播者,不缺这些机会,又何苦横插一脚。

薛秀琴却抱着她的胳膊不撒手,一个劲儿地磨她:“来吧,这次研讨会好多人呢。有农场的,还有塑料厂的。”

田蓝下意识地追问了句:“塑料厂的来做什么?”

“塑料膜就是他们生产的呀。他们得问清楚我们对塑料膜有什么要求,然后才好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生产。”

因为这个,她深深地嫉妒三江农场。这些人好阔气呀,他们还有自己的塑料厂。不像宁甘农场,都是求爷爷告奶奶地从外面调。

田蓝也被诱惑了,立刻改了主意:“好,我去,我跟你一块去。”

塑料膜种植事业发展到半个世纪后,主要进展方向就是在塑料膜上做文章。

现在的塑料膜,还真不能满足田蓝搞事业的需求,必须得往前进化一步了。

第47章 六十年代好种田(捉虫)

半个世纪后, 农用塑料膜主要还是分地膜和棚膜两种,除此以外还有防虫网、遮阳网饲草用膜以及农用无纺布等。

其中地膜因为成本低廉,使用便捷, 效果显著,占据了农用塑料膜半壁以上的江山。

田蓝想要发力的方向也是地膜。

她在小拱棚的研讨会上提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塑料膜的颜色, 另一个则是塑料膜的厚度。

她给大家发油印资料,一本正经地无中生有:“这是我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内容,具体是哪个国家的研究成果翻译过来的, 我已经记不清楚。我只记得上面大概提到的一些内容。”

田蓝太抠门, 印刷的资料太少,除了塑料厂的代表之外, 其他人只能两人合看一份。

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热情, 因为写在纸上的字,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什么黑色地膜可以在夏天用于除杂草和降温, 前者是因为透光性差, 被覆盖的杂草不能发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长不好, 这个大家能够理解。但是后者挺不可思议的。毕竟所有人都知道夏天穿深颜色的衣服热死人,浅色调的才凉快。

田蓝解释道:“就是因为黑色吸热, 塑料膜自己把热量都吸收在膜本身上, 传递给土壤的热量就少, 所以能够达到降温的目的。”

嘿, 这个理论倒挺稀奇。

除此之外,资料上写的蓝色薄膜在弱光条件下透光性高于普通膜, 强光照射下又低于普通膜, 真不可思议。它用于水稻育秧, 居然能够达到苗壮根多成苗率高的效果, 听着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还有那个什么银灰色薄膜抑制蚜虫,红色地膜促进甜菜含糖率增加,胡萝卜长得大。一条条的看得人眼花缭乱,进而眼睛发热。

要是这些都能成真,那得增加多少农作物的产量啊?农民一年到头在地里累死累活,效果还比不上一张薄膜,叫人不得不感叹,农业现代化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田蓝趁机开口:“我也不知道这些能不能成真,因为我还没做过相关的试验。但就我查到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我认为这些是有理论基础的。因为植物生长对光照的要求不一样,每种植物所需要的波长也不尽相同。”

这个,现在倒是有相关的研究。参会代表里不少人都点头,认为可以一试。

塑料厂的技术员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整张资料,然后才言辞谨慎地表示:“这个颜色塑料膜我们可以试试,先小批量生产用于试验。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们再大规模推广。”

大家纷纷点头,即便对此将信将疑的人也觉得这是做事的正确方法。现在要备战备荒哩,他们不能放过一切可能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田蓝如释重负,事情进展如此之顺利,真是可喜可贺。

但是第二条,她要求塑料厂生产轻薄塑料膜,技术员就有话要问了:“你说的轻薄是个什么标准?太薄了的话,会不会起不到效果?”

田蓝认真的道:“我的要求是这样的,当种子萌发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可以不需要人工破膜,它自己就可以突破薄膜生长出来。”

天哪!参会代表们都感觉自己应该收回先前的论断。什么颜色薄膜完全不算天方夜谭,这种薄膜才是匪夷所思好吧。

田蓝正色道:“虽然听着有些不可思议,但我认为将来如果大规模使用地膜,那应该是一个前进的方向。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非必需人工消耗。大面积的地膜覆盖,比方说种植棉花,成千上万亩棉田,假如要靠人工一点点去破膜,那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

塑料厂的技术员沉吟了片刻,相当实事求是:“我们还没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生产这种薄膜可能存在难度。后面我们看能否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专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主持会议的团长立刻表态:“那就请我们塑料厂的同志们多费心了。”

他也觉得这种薄膜好。反正是庄稼自己破出来的,大小当然由它控制,肯定要比人工动手更合适。

田蓝笑出了酒窝,趁机得陇望蜀:“我还需要一种两边薄中间厚的薄膜,保水用的。”

众人又开始惊讶,这又是个什么东西?保水用的是什么意思?

田蓝解释道:“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缺水的情况,即便是三江平原这样水系发达的鱼米之乡,也会有春旱秋旱发生。因为大家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像宁甘高原这种四季分明的地区,雨季和旱季的差别更加明显。这就导致了什么情况?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三江平原7月初发生洪灾,8月下旬就又闹旱灾。假如我们可以将之前多出来的水挪到后面用,那就大大缓解了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丰收。”

她扭过头,在小黑板上写下了:塑料地膜覆盖集雨灌溉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