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节(1 / 2)

加入书签

田蓝好歹顾忌着当客人的面,要给自己的同事留点面子,她主动邀请:“尝尝吧,宁甘农场的葡萄,挺甜的。对了,籽留给我。”

高卫东呲牙咧嘴,到底没扛住新鲜葡萄的诱惑,还是伸手吃了嗟来之食。

他看着竹筒,颇为好奇:“你们宁甘不是不产竹子吗?怎么还用竹筒当容器呀?”

听说他们的竹子还是三江平原运过去的呢。

薛秀琴感觉这人超级不会说话,回回都踩雷点。

她一个白眼翻上天,已经完全不剩丁点儿大学生滤镜,实力表达嫌弃:“你这都没听说过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个荔枝就是连枝带叶放在大毛竹筒里,然后800里加急快骑送到长安,才叫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

还大学生呢,这都不知道。

像他们宁甘农场,拿竹筒保鲜水果,这事儿就是郝建设提出来的。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坐了这么长时间的火车,他们的水果还是新鲜的。

高卫东当真头回听说唐明皇叫人从岭南送荔枝到长安,还用到了竹筒。他看着手上已经微微发黄的竹筒,百思不得其解:“这怎么就能保存呢?你们在竹筒里放的冰块吗?”

薛秀琴也说不清楚其中的奥妙,支支吾吾的。

还是田蓝开口解释:“这是气调贮存的一种方式。你看这个竹筒它已经形成了密闭环境,里面的气体组成跟普通大气不一样。这种不同抑制了水果表面的微生物活动以及引起水果本身变性的生理生化过程。所以它可以达到简易版的保鲜的作用。”

在场的大姑娘小伙子集体目瞪口呆。他们还是头回听说保鲜跟气体有关系。他们原本以为是因为竹子阴凉,达到了一种低温环境,就跟地窖藏冰一样。

田蓝笑道:“这也算是一方面。气调贮存的核心在于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氧气浓度,配合以适当的低温。每种蔬果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它们各有最适合的气体及温度配方。气调贮存是食品保鲜方面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尤其适用于蔬果保鲜。你们要是感兴趣的话,我那边有篇文章是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回头我找出来给你们看哈。”

这个找出来就是给她现编现造。她果然是人形农学知识传播机,农大没白上,榨一榨,总能榨出东西。

薛秀琴激动得小脸红扑扑,抓着田蓝的胳膊又蹦又跳:“那我们宁甘的水果就能运到全国各地了,所有人都能吃上我们的水果了!”

啊啊啊,太好了,这样他们真的能给全国人民种瓜果了。他们西大滩,他们宁甘农场,就是祖国的瓜果园!

高卫东目瞪口呆,这姑娘心也太大了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一个还不晓得是怎么回事的气调贮存,她就敢想把水果运到全国各地。

够敢想的啊。

薛秀琴一声冷笑,当场diss起高卫东:“咋不能想,前怕狼后怕虎,啥事没干就说不行,难怪拿不出手。”

她看三江农场的大学生混的很不咋样哎。就说刚才那位大队书记吧,人家只信任田蓝,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换成他们宁甘农场,虽然最早提出建造大棚的人是田蓝,图纸也是田蓝画的。但建造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大家都会去找郝建设来解决。因为人家是专业的呀。人家是大学生。

高卫东悲愤了:“我是外语学院的。”

结果这话不说还好,说完之后他更忧伤了。因为他的英语水平根本比不上田蓝。人家连字典都不用,直接能够阅读专业文献。

田蓝安慰了他一句:“你们就刚上了大一,郝建设是大学毕业了,大家情况不同。”

薛秀琴却打定主意往人胸口上插刀:“可我们好多人都没上过大学呢,也没这样差啊。”

看,同样是知青,他们军垦战士在宁甘农场获得的认可度多高呀。这一趟农场要选人当卫生员,戴金霞和邵明都被选中了。等到这回小拱门技术推广完毕,他们就要去专门进修了。

三江农场的人呢?好像没有这个荣誉吧。

高卫东被打击的说不出话来。他们到现在连农活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做呢,农场选什么工人卫生员之类的,也从来没考虑过他们。

因为好像他们也没什么特长可以被拎出来大书特书。

高卫东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小孩,结果现在被女知青一挤兑,竟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真是书呆子吗?他和他的同学们都是书呆子吗?一点生活生产能力都没有。

田蓝头痛不已,赶紧开口调节:“行了,情况不同,我们这些没上大学的人,因为早就做好了下乡的思想准备,所以相应的也会学一些自认为用得上的技能。你们是意外才下乡的,没准备。再说了,人多力量大。我们军垦战士有600来号人呢,你们才40来人,同样的概率下,肯定是宁甘农场这边出专才的人数多呀。”

况且现在大学录取率这样低,能够考上大学的基本上不能指望靠小聪明,都得埋头苦读。不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差不离了。所以比起他们没考上大学的中学同学,高卫东他们的生活生产技能很可能会更弱些。

当然,这些话她不能说,不然就有嘲笑人家是书呆子的意思了。现在又白又专比骂人不学无术更恶毒呢。

高卫东没被她的话安慰多少,居然叹起气来:“我一直认为我们不差,起码不该是被革.命的对象。现在看来,真正要被革.命的是我们自己呀。我们居然把自己养成了毫无用处的书呆子。”

田蓝暗道,书呆子的标准可没这么低。

不过嘴上她还得安慰人:“不要这样想,成绩都是一点点的做出来的。像现在,就有现成的事情等着你们去做。无论水面种植小麦还是改造冷浸田,做好了都是造福人民,功在千秋。对了,现在整个农场有多少亩冷浸田?周边的生产队又有多少?你们打算年前改造多少亩?我建议是分成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生产队,现场指导改造。你们人数够分组吗?把农场的中小学生都叫上。”

高卫东却结结巴巴:“多……多少田?我不知道啊。”

田蓝立刻忘记了要当人面给他留面子,直接火冒三丈:“这半个月你们做什么了?还没去调研吗?我怎么说的?入冬前改造垄田,效果胜过于开春后。现在几月份了?马上就是11月,眼看着就入冬了,你们到现在您在基础的调研工作都没开始吗?那你们干什么了?”

高卫东没好意思作答。

他们大学生是农场的文艺先锋,被农场赋予思想建设工作的重任。为了宣传领袖的运动思想,他们一直在练习歌舞排练节目。至于排练节目之余,那就是盯着田蓝,看她又搞什么幺蛾子。

田蓝冷笑,居然背起了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们看别人像傻子一样忙忙碌碌,殊不知你们伸长脖子看热闹的模样有多呆多蠢!”

高卫东面红耳赤,想辩驳却找不出话来。

薛秀琴还落井下石,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你们都这样做事的,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不晓得要积极主动吗?太不可思议了。你们哪里是为人民服务啊,你们这是官老爷蹲在衙门里逞威风,打算等人求上门来磕头吧。”

高卫东被噎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田蓝也不打算再让他说话,直接轰人:“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去做调查去做规划呀。真是的,想在客人面前好好表扬一下你们的成绩,结果你们非得关键时刻掉链子。刚开始到农场的时候,你们是没准备。现在你们都过来快一年了,还把自己当新人吗?你们是打算当一辈子的新人吗?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先糊弄过去再说?”

高卫东像是被班主任嫌弃的那届最差的学生,羞愧地赶紧撤退。

田蓝还在后面喊:“动作快点,别磨叽。磨刀不误砍柴工,把事情搞搞清楚再下手,事半功倍。”

打发走了人,她还唉声叹气。这一届的娃不行啊,太难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