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4节(1 / 2)

加入书签

吴母看了她一眼,在心里哼了一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她才不屑在这种事上做手脚,她还没蠢到直接给那老狗送把柄。

田蓝又笑眯眯的:“王会计,你也得给自己挑徒弟呀,多培养几个会计人才,将来可要派上大用场呢。”

吴母突然心慌:“哪里需要这么多财会?又没那么多厂子。”

一个农机站,所以要十个八个甚至几十个工人,但财务才能要几个人?

亏了,这回跟老头子比,她又白白吃了大亏。

田蓝惊讶不已:“怎么可能不要人,我们的糖厂、酒厂还有农场,后面都要财务的。如果账都算不清,还怎么发展?”

革委会主任在旁边差点没咳死自己。他以为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已经深谙画大饼之道。

结果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看看人家知青,张嘴就来。

不过是小小的作坊而已,到了她嘴里,就变成工厂了。

田蓝煞有介事,还在规划蓝图:“酿酒制糖这种事,单靠一个赵家沟知青点怎么够?起码整个公社都要动起来,这样才能增加产能。我们还要建淀粉厂,专门从农作物秸秆里提取淀粉,这又要一整套班子。”

革委会主任感觉好晕啊。

这位会计有没有被打动,他不知道。他自己的小心脏在扑通扑通直跳。

天哪!如果他们向阳公社能有三五个工厂,全体社员集体投入到劳动中去,那是多么辉煌的场面?

其他的不说,大家在家里就能熬糖啊。熬好的糖稀再统一卖到县里去,那可是一大笔钱。

他看着田蓝的眼神充满了热切,都忘了自己先前说过的不应该先跳过大队这话。废话,在真金白银面前,在能惠及全公社社员面前,这种细枝末节谁还关心啊?

糖会嫌多吗?糖永远不嫌多。他们整个公社都动起来,也满足不了全国人民的需要。如果县里消化不掉,那就完全市卖。如果全市都不够,省里也没问题呀。

吃糖,甜滋滋地吃糖,多好啊。

革委会主任两手一拍,当即下了决定:“对,我们就是要发展,就是要壮大,到时候方方面面的人才都缺。王会计,您可得好好培养。”

王会计被他俩左右夹击,你一言我一语说的,也跟着忍不住热血沸腾起来。

得,她又不比老头动作慢,老头能立刻动起来,她也同样不需要休息。

平时都不等吃中午饭,王会计就积极要求赶紧开始招工。

这时代的农村条件落后,却也有自己的方便之处。有什么事,公社大喇叭一喊,直接通到各个大队,大家伙儿就都听到了。

赶紧的,年轻的社员同志们,还没高考就落榜的中学毕业生们,放下你们手上的事,立刻到公社来,参加招工考核。

考上了,以后你们的人生可是要迈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了。

田蓝没看出来,王会计还是个急性子。

通知发出去,她就不停地念叨:“怎么还不来?怎么一点也不上心?”

田蓝劝她耐心地等等,走路也需要时间。

可她还是耐不住,不停地来回踱步,眼睛不时暼向外面。

还是革委会主任看不下去,主动招呼她们先吃饭:“估计会来上百号人呢,到时候考核可得花时间。吃饭吧,吃饱了饭,大家才有力气干活。”

在公社吃饭,主任没要他们的粮票。

现在向阳公社的粮食产量比十年前增长的不少,眼下除了小麦面粉之外,一般的主食,公社食堂都未必会收粮票,最多价钱比外面贵些。

吴秀芳也过来吃饭,同样是加了不少糖的玉米窝窝头和高粱发糕以及酸菜汤。

她吃饭的时候听到她妈说这里的青年不积极,她就直接怼回头:“你当这里是省城啊?一个大队都没一辆拖拉机。大家要靠两条腿走十几二十里地才能来公社。”

王会计被噎到了,眼睛一眨,又理直气壮:“所以才要动作快点,早点把人培养出来,早点投入生产,才能早点生产出拖拉机,这样他们不就有车坐了吗?”

吴秀芳震惊了,她妈现在积极性很高啊。

是谁当初一天都不想留在乡下的?

得,赶紧通知她那宝贝弟弟把她爹妈的衣服都寄过来吧。

看到她妈短时间内都不想返回省城。

第128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向阳公社的青年社员们其实挺积极的。

田蓝的人还没吃过午饭, 离得近的大队社员就已经过来报到了。

时间不等人,王会计急着在吴师傅回来之前,就把学徒工的事情张罗出来。所以一放下饭碗, 她就开口招呼人去大礼堂, 开始面试考核。

革委会主任劝她:“不慌, 人还没到齐呢。”

各个大队离公社有远有近,大家的交通工具也各不相同。有人家里条件好,已经骑上了自行车。有人家庭条件差, 只能靠两只脚板走过来, 自然也就慢些。

王会计却莫名其妙:“先到的人先考呗。来晚了就晚点考,不然等到什么时候。”

革委会主任懵圈:“不是要考试吗?”

他好歹也是工人出身, 对招工流程并不陌生。主要分成两部分, 一个是考试,另一个就是体检。

其中考试还会根据岗位的要求分成普通考试和专业加试两部分。比方说招打字员, 你起码得会打字吧。再比方说招会计, 最基本的算盘你要会拨吧。其他的倒是差不多, 上岗之后再跟着学,不然怎么叫学徒工呢?

王会计比他还惊讶:“抓笔考试不能放后面吗?先看看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