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0节(2 / 2)

加入书签

大家七嘴八舌,居然一下子又多出了七八本资料。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都刻蜡纸的话,光凭他们,时间根本不够用。

田蓝微微笑:“我有个提议,让高一的同学帮我们一块抄,今年他们也要高考,今年就应该进入状态了。”

1980年,全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还是九年一贯制,高中只上两年。起码现在还没听到消息高中要恢复三年。

大家点头,感觉这事儿靠谱,也算是提前给后辈开小灶了。

田蓝继续往下说:“当然,这些资料不可能免费给大家。你们可以看看书本跟资料的价格。刻蜡纸是不是要钱?找高一的学生帮忙,是不是得给人家工钱?这些都是成本,这钱谁出?”

众人面面相觑,开始在心里犯愁。上海17本就要17块钱,加上海淀区的资料和大家分享的笔记总结,那起码得三四十块。

从准备高考开始,他们就已经脱产学习,哪儿来的收入呢?

有人想回家问爹妈要,又不好意思开口。农村供个孩子上高中本身就相当不容易。如果再要钱的话,简直没脸。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持续保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并不清楚在他们挥汗如雨埋头苦读的时候,他们家里人也没闲着,都吭哧吭哧跟着熬糖挣钱了。

三四十块钱是不少,但他们家里应该都能掏出来。

田蓝当然不可能提醒大家,她还要就此做文章呢。

“我们商量了下,我们也不指望靠这个挣钱,但总不能赔本。这样的,我们薄利多销,把油印出来的资料赊出去。大家订个契约,等高考结束后,不管考得好与坏,好好给公社好好干上起码一个月的活,算是抵了资料的钱。”

众人这才如释重负,赶紧点头答应。

等到点完头之后,盲生突然发现了华点。

狗屁的高一呀。他们学校根本就没有高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中考。从1979年也就是去年开始,决定撤掉公社高中,他们学校高中部就不再招生了。明天的高一直接升为高二,成了最后一批孤军。

现在,他们上哪儿找高一学生去?

不找高中生找初中生的话,人家现在正准备中考呢,谁有心思管你这一茬?

大家伙儿开始焦灼。

有人提议将没通过预考的同学也喊过来一块儿刻蜡纸,其他人立刻否决:“你想挨揍吗?”

人家伤口还在滴血呢,你就往人伤口上撒盐,不是缺德是什么?

先开始说话的人不服气:“那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想复读呢?”

反驳的人不假思索:“没听兰花花说吗?又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大学。”

人家兰花花一天到晚东奔西跑,忙着干活,照样能考全市第二。这说明啥?说明学习这种事情真的要看天赋。

眼看两边要吵起来,陈立恒敲敲桌子,提醒大家:“7月份就高考了,我们没时间耽误。”

大家焦灼不已,干脆直接开口问:“那你们讲到底要怎么办?”

“很简单啊。”田蓝笑道,“大家一块儿刻蜡纸。要撤掉高中部的,不仅是我们向阳公社。我们旁边的红星公社,还有高岗公社都没了高中部,大家同样是孤军,连老师都不够用。不如这样,我们集中起来,大家一块刻蜡纸一块学习,这样还能共同进步。”

教室里沸腾了,好些人悲愤起来。

兰花花,你不能大方成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么宝贵的资料,你怎么能拿出去给别人用呢?

田蓝吐槽:“我们这资料还是从上海和北京拿过来的呢,不分享难不成独享?大方点儿,连隔壁公社中学的人都害怕,我们还考个屁呀!我们是跟全省考生坐在一起竞争!”

还有人想辩驳,方秀英不耐烦了,皱着眉毛道:“想这么多干什么?去年全县有几个人考上大学了?”

众人都默然,不好意思再开口了。

方秀英催促道:“我们动作都快点吧,高考没几天了。”

田蓝和陈立恒也不耽误,他们找了校长说这事儿。

从校长的私心来说,他当然不希望其他学校的学生分享他们找出来的资料。可这两个知青说的也没错,这三所注定要消失的高中,连老师都凑不出来几个人,如果再不抱团取暖的话,估计高考得剃光头。

毕竟即便他俩考上了,事实上跟公社高中也没啥关系。

校长拿出了魄力,直接点头:“好,我去联系他们,今天就给我说法。”

事实上,何止是说法呀,那就是立即行动。

校长上午跟他们打了包票,到了傍晚,浩浩荡荡的学生就冲到了向阳公社中学。

之所以选择跑过来,一是因为向阳公社中学有礼堂,二就是向阳公社有钱呗。在这里,物资丰富,大家各方面都方便些。

住宿问题也不用愁,空出来的教室是干啥用的?桌子板凳拼在一起,那就是现成的床。

谁也没觉得辛苦,因为大家都这样。

红星公社和高岗公社的预考情况比向阳公社还惨烈,因为后者好歹还有个全面手唐老师多少还能支撑大局。

那两所中学的老师都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老师根本没能力搞定所有学科,他们基本处于自学状态。

在这种惨烈的状况下,还能凑出60位通过预考的考生,只能说明一件事儿,人家的自学能力的确强。

现在,给他们老师又给他们资料,大家还啰嗦什么呀?赶紧埋头刻蜡纸呗。

多耽误一天,都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