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节(1 / 2)

加入书签

对不对的,包三儿该勾搭的还是要勾搭,他难得遇上这样的机会,不赶紧的多埋几个雷,谁知道还有没有下次?

“自打先帝开关,咱们和北面少了战事,边关那儿生意就开始兴起来了,往来商户很是不少。羊毛这样的生意,这会儿是没人想到怎么挣,等着有人起了头……只要和银子有关,那自来就没什么笨蛋。这位爷,您要是北面没人帮着遮掩一二,怕是最多就能吃个头汤,连着第二茬机会都不会有。大冬天可正是北面牛羊什么的,最容易冻死的时节,从肉到皮子,再到羊毛,山西那边的大商贾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缺,只要来个统统吃下,你说,别人还能有什么盼头?除非在别的军镇收。可先帝只在大同开关,别处……”

包三儿这话说的实在吧,便是心里哆嗦的张诚也不得不承认是实在话。如若他们真的只是京城的富贵人家,那想做这个生意,还真未必能争过那些坐地户。可他们是寻常人吗?

张诚眼尾往皇帝那儿一扫,见着自家主子眼睛里那闪闪的光,心里一晒。

他们自然不是的,甚至只要皇帝愿意,哪怕是天边,也能用自己人,将生意截下来。而这会儿看皇帝的表情,显然很愿意。

“听着是挺有理,可为了这么一个生意走关系……总觉得有些大材小用呀。”

不是装遇上的吗?怎么这会儿就忘了?开始帮着说话了?唉,公公唉,您这人设维持的不够细致呀,得敬业知道不?你这样我装看不到很难的。

“公公也感兴趣?”

“杂家这样的想插手挣钱是不能的,可当个故事听不也挺有趣?”

很好,人设重新立住了,脑子够快,有前途。

“也是,咱们这样八辈子都未必出京城的,也就能当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说个热闹了。”

“热闹多好,闲坐着也是闲坐着,听多了,杂家还能回宫当会说书的呢。”

这理由可以!包三儿笑着用余光去看张诚捂着嘴八卦的表情,心里再给了个赞。

“那行,我就继续说,像是您说的,闲着也是闲着。”

“唉,您说,您说。”

“咱们京城有多少人,公公可知道?”

“百万是有的。”

“是啊,百万,这百万中平民百姓占了多少?”

“这,京中衙门多,官员多,百姓比例比他处应该低些,五成,或是六成吧。”

唉,这公公,眼界有,心思也细,可有些事儿看的却并不明白。

“底层官员是不少,可咱们大明官员的俸禄不说和宋比,历朝历代都是最低的。即便有投献的土地租子可以做补充,三节两寿的好处可以拿,可京城开销也大啊!各种人情往来就能让人急白头发。给上峰送礼能是差的额?同僚之间能跌了体面?一次一二十两都是抠唆的了,一二百都不在少数。所以啊,底层官吏真说起来,走出来的时候体面或许不差,真说到内里……可未必比普通小富户人家有钱。”

这个答案让皇帝多少有点尴尬,可这会儿他一个字都不想说,只想听包三儿说理由。想听听为啥这挣钱还和百姓有钱没钱有关系。

“官员除了官服,家常衣裳能少了去?没钱,那不也得寻实惠的?若是这么算,公公唉,这毛毡衣裳若是真能兴起来,怕是京城七到八成的人都需要。甚至勋贵人家仆妇都少不得置办,毕竟能省钱谁也不会愿意多花钱不是?这么一来,你们说,这需求有多少?那需求多了,哪怕一件只挣一个钱,又该是如何大的买卖?”

理是这个理,可勋贵人家的仆妇和底层官员等同……这个雷埋的,皇帝心里又是一哽。

等等这里头是不是还有个雷?投献?这个词他听先生说过,三节两寿也知道,可为啥包三儿说起的时候,那表情有点不对呢?总觉得有些嘲讽。

“你说的倒是也有理。”

张诚一句有理刚说完,后头的话还没出口,皇帝就抢先提出了问题。

“京城居大不易,这是一定的,可走礼一次就要一二百……投献的银钱真能补上这样的开销?怎么听着有些吓人呢。”

呵呵,就等你问这个了,这层盖子呀,包三儿可是等了很久了,就想着怎么揭开呢。

“大明国库不丰,若非张阁老有才,善于谋国,如今怕是……那么这国库的银子去哪儿了呢?为什么明明人丁年年涨,开荒常常有,税赋却越来越不够用呢?”

包三儿招手,让人送了一壶酒上来,咪上一口,摆出一脸我就是喝醉了随便说的模样。笑着说道:

“这事儿原本不该是我这样的人考量的,没得吃着百姓的饭,操着阁老的心对吧,又没人给我俸禄。可是吧,我这人有个毛病,做工闲着的时候爱瞎想,又常和各处的锦衣卫探子们闲话,知道的多了,这想的也就杂了些,若是说错了,两位,权当是我喝醉了啊。”

说话间包三儿眼睛眨也不眨的看向了两人,意思很明确,你们要是同意我这喝醉了随便说的,那我就说,要是不同意,那我就真胡说。

包三儿架子搭的听好,也挺符合人设。虽然大明不以言论罪,可有几个普通人随便议论朝政的事儿?若是包三儿没有这警惕的模样,你说这两个会怎么想?

他们这会儿其实没怎么想,可包三儿表现的这么明显,他们立马就想了。聪明人想的多,特别是靠着心眼灵活才爬上来的张诚,眼珠子一转,就自己给包三儿想出了理由。

“包三爷怕是看中了杂家这身皮吧。可惜了,杂家也就是个不当事儿的,即使您有那为国为民的心呢,怕也帮不上什么忙。”

这是说包三儿想走内官的路线,混个官?这是个不错的理由,大明历来有这样的传统嘛,看看那些大太监的子侄,哪个是白身。特别他还是锦衣卫,本就是体制内,靠着这个关系往上爬就更容易了。

“切,我是个手艺人,做好手艺,自有我的好处,往你们这漩涡里扑腾?没这本事,也没这能耐。就是吧,公公,我自来信奉衙门里头好修行。不过是酒后闲话,话赶话说到这里,若是有一天能因此救上几个人,那这功德,我可就白赚了。”

不信,一个人做不合常理的事儿,不是为财就是为利,若是两样都不是,那必定是为权为名。为功德?骗谁呢?反正他们宫里没这样的人。

不过这会儿为了哄他说出来,让自家主子听到想听的,张诚还是笑着点了点头,附和道:

“您倒是个有善心的,那咱们就且说且听?闲话嘛,说到哪儿是哪儿。”

“先说那投献,要我说啊,咱们大明什么都好,就是读书人太多。”

嚓,啥?读书人太多?这是什么不好?这儒家最想要的世界呀!

皇帝眼睛都瞪圆了,下意识的扣了下耳朵,总觉的有些幻听。下意识的反问:

“读书人多不好?”

“读书人多是好,读书明理嘛。可读书人多了,免税的田地也多了呀。虽然自来咱们都是有规矩的,比如正德和嘉靖年间,就两次定下了规矩,举人免税好像一百还是二百来着。反正挺明白的。可这规矩……也就是些寒门出身的、没有靠山的、又没当上官的大概还守着,其他的……别处不说,江南好些县,都快没收税的地儿了。全在豪门贵胄名下,几千几万的,都是寻常的,几十万的都不在少数。”

皇帝已经不是眼睛瞪圆了,而是嘴巴都长大了,心里就一个感觉,这不是朕知道的大明!!

包三儿看到了他的模样,却半点眼神都没给。

这就吓着了?既然放雷了,他就没打算让皇帝清醒着回宫,不好好震一震,那永远出不了京城的皇帝怕是还不知道大明危在旦夕呢。六十多年就要灭国啊!这根绳索不知道让包三儿憋气了多少时候,失眠了多少个晚上。这会儿不还给老朱家几分,什么时候还?等着和阎王爷吃酒的时候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