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4节(1 / 2)

加入书签

什么时候搬个家也爱凑热闹了?零星着来不好?这么着力工都能涨价了。

他觉得这些人忒不会算计,平白浪费钱,还腹议人家:都不是什么富裕人家,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呢。

却不想他这一开口别说是听到声过来的老韩头了,就是小七都用一种特别无语的眼神看了过来,那种你怎么这样都不知道的表情,十分的让人蛋疼。

“怎么了这是?我说错了?”

“三爷,这一个月就今儿一天是宜搬迁呀。”

小七略有些变声的嗓子轻声喊出这么一句效果那是杠杠的,怎么听怎么有股子幽怨味,让包三儿差点一个激灵抖落一地的鸡皮疙瘩。

“嚯,黄道吉日啊。”

刺激的都恍然大悟了有没有?老韩头都笑了。

“可不就是嘛。”

老韩头来了,包三儿立马抛下声音不怎么美妙的小七,转头问老头,

“你见着有咱们认识的人没?若是认识的人搬家,咱们总的送份乔迁礼吧,多少年的老邻居,别让人以为咱们家发达了就不认识人了。”

这倒是个正经事儿,都是在这街面上住了几十上百年的人家,多少辈的交情了,若是因为一时的起起伏伏就丢了人脉,那老包家在这一片的名声怕是就没了。

“还真有,咱们这宅基地原本的房主,三伢子,刚才刚过去了,拉了三辆大车呢。”

“他家?那可不是什么富裕的主,这搬一回怕是家底都空了。这样,老韩叔,准备上两袋米,两条肉,两匹布,再封上十两银子,一会儿亲自送过去吧。”

“行啊,这家是该送,三爷您大婚的时候,他可是送了礼的,我记得是:六只老母鸡,一篮子鸡蛋,外带四色点心?反正是六样,规矩的很,这样的礼就他们家来说,可算不小了。不过您这回的也好,这送去,他家一两个月都不用担心吃喝了,请人收拾院子什么的,也能宽松些。”

这老头,年纪虽然大了,脑子倒是还挺好使,他前些日子看过礼单的都忘了那些客人送的都是什么了,老头居然还能记得这样清楚。

“能帮上忙就好,隔着一堵墙住了这么些年,交情总比旁人深些。对了,外城……你们去瞧过了没?那些房子怎么样?”

怎么样?哎呦,那就有的说了,来来来,老韩头的八卦之魂正在燃烧,你就静静地听吧。

作者有话说:

读者们提出的称呼问题刚才改了,谢谢大家提醒

第97章 外城、置办

作为老包家的管家,老韩头的事儿还是很不少的,除了日常看着金银铺子,隔壁食铺对外的好些事儿也都是他在拿总。比如给城外的工地上送菜什么的。毕竟老崔头几个身份不便,海哥儿年岁又小是吧。他不顶上去,难不成让包三儿自己来?那衙门里的差事谁做?

所以啊,老韩头在外走动的时候那真是很不少,往长期订饭的那些地方结账十次里有六七次都是他自己去的。而这长期订饭……能这么办的除了外城那些和包三儿已经有了交情,还有罗七在那边帮着招呼的锦衣卫还能有谁?

和锦衣卫交道打的多了,老韩头眼不瞎,耳不聋的,消息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啊,这会儿说起外城,那真是,按着九门这么转着说他都能数出明细表格来。

“就咱们这边往东去,出了老城门,到外城新建的城门口,横着有三条三丈宽(一丈三米,三丈约十米)的街,哎呦那宽敞的,几乎是午门外的一半(长安街古代时原20米宽),都能和咱们皇城边的兵道差不离了。”

“五条横街?外城城墙边的算了没?”

“这怎么能算,这是兵道啊。我就算了大宽街,连着各个小巷子都没加。”

“小巷子都没加?”

“可不是,就像是咱们家西面开小门的那种六尺巷,这能算街面?都开不出铺子的。”

“两个大宽街中间小巷多不多?”

“这……整齐大宅子连着的那种,二三处总是有的,小宅子成片的地方……和锣鼓巷差不离。”

“竖着的呢?和咱们灯市口街并行的有几条?”

“这就远了些了,我没细数过,不过大概估算一下,七八条是有的。”

“这么多?也对,南北也一样外推了不少,一边加上三条,再加这内城原有的,没这么个数才奇怪。不过上回去看的时候我怎么就不觉得有那么大呢?如今让你这么一说……四面一加,外城比咱们里头的大了不少啊。”

听着老韩头絮絮叨叨的那么一介绍,在金银铺子待客的大椅子上坐稳的包三儿沾着茶水,在茶几上画出了大概的图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这外城……难怪皇帝逮着二十四衙门不放呢,想建起这么大规模的外城,银子真是可流水一样了。光是铺路就能花出一个库房的银子去。再加上亲卫衙门,兵马司衙门,巡街御史衙门等等。哦,对了,还有说好的给官员租住的官舍宅子。好像是四门都要建上一片?

真是没看出来,咱们这抠门皇帝还能有这大手笔,简直不像是他能舍得出去的,也不知道夜里回想的时候有没有心疼死。

皇帝能不心疼?他就疏忽了那么一下下,用印的时候没细看,这场面就成了这样了!若不是金口玉言这么一个人设不能丢,他都想反悔了好不。上下五千年就没见过这么坑人的朝官!太欺负皇帝了。

金银铺子里,老韩头看着包三儿随手画出来的地图,眯着眼和自己记忆对照了一下,微微点了点头,肯定了正确性,然后点了点图上东南位置的那片区域,

“可不就是大嘛,我去那边百户所结账的时候瞧了,虽说好些两三进的大宅都只围了围墙,可那宅子规划的都挺宽敞,一进的那些,三正两耳的,那都是标配,厢房就没少于两间一耳的。”

连着平民区都这么宽敞啊,那这要是买个四合院,岂不是说就能15间房了?有了这么一个宅子,房主哪怕是再不济呢,学三伢子这样分租出去,收的房钱也够过日子了吧。

计算到这里,包三儿托着下巴就开始琢磨上了,估算了一下建造房子的物价,抬头问道:

“如今外城地基钱是不是涨了?”

“那倒是没有,不是还有好些地方空着呢嘛,许是瞧着空落的地方多,所以还是那个价。”

“要是这么的,老韩叔,明儿你再跑一趟衙门,咱们也买上一处,就挑旧城门口附近的,最好挨着东城兵马司那边。”

“咦,三爷,咱家房子不缺啊!哪怕是新奶奶再生一个小子呢,那也住的下,再不济不还有后街那边带跨院的宅子嘛。那可比外城的值钱多了。”

房地产也虽说从古到今都没少过,可对于寻常人家来说,只要不是刚需,那怎么都越不过买地这个主流大项目。特别是老派人,在小冰河时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还没开始的时候,那更是将买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有银子不买地买房子?败家子才干呢!日常维修不要钱啊!雇人清理不要钱啊!光出不进的图什么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