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节(1 / 2)

加入书签

方老太太便接口道:“是啊,孩子读书可是天大的事,只要是我孙子能读书,我们全家就一起供他读下去。”

“就是啊,我家方瑾也是,他只要想读书,就算是他读一辈子我们家也是要供的。”方老夫人笑着说:“唉,说起来我也不舍得让孙子吃苦,可是能怎么办,镇上的学堂就是不如县城的好,咱们家这两个小子既然能去县城读书,咱们这两个做奶奶的也只能让他们去了。”

方老夫人的话引起了周围老太太的注意,全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打听消息。

方老太太这边刚要说话,门口那边就热闹了起来,原来是里正家的人特意最后压轴出场,让吃席的人都出来迎接他们。

方老夫人心里不快,拉着方老太太在席上端坐,也不打算让出主座。

说起来,方老夫人的娘家就是赵家,只不过和里正家的那支关系远,要是按辈分来算,赵里正还叫要方老夫人一声堂姑奶奶呢。

里正家的排场历来很大,他们家已经在这凌河村当了四代的里正了,同时还是赵氏的族长,家里人都很牛气的。

里正夫人也自诩是凌河村里地位最高的女人,平时走路都要把下巴扬到天上去,出来吃席那就更要排面了。

这不,她身边围着五六个妇女巴结,两个胳膊也都有儿媳妇搀扶,身上穿着新衣,头上戴着银钗,神气十足。直到遇见方家的两个老太太。

“同贵媳妇来了,过来坐下吧。”方老夫人抖抖袖子,露出手腕上锃亮的金镯子,然后再用手去扶头上铜包金的牡丹簪子,顺带晃晃耳朵上的麻花股的金耳环,直接闪瞎了里正夫人的双眼。

里正夫人本就是小辈,穿戴又不比人家富贵,原本的嚣张底气就先弱了三分,只能不情不愿地坐到方老夫人的下首,干笑道:“这是您的小孙子吧,长得可真像他爹。对了,怎么没看到方瑾他爹呢,不是说前两天回来了嘛。”

方瑾他爹不争气是全村闻名的秘密,不过这些话都是背着方家人私底下说的话,从没人敢当着秀才公夫妇的面说。

方老太太看自家大嫂这么被人奚落,自是不会袖手旁观,哪怕这人是她想嫁孙女的那家婆婆。“村里哪比得上河东镇啊,也就是我家在镇上没有大宅子,去一趟来回不方便,要不然啊我也想想秀才公家的两个儿子那样常住在镇上,那生活多自在啊。”

弟妹说完这番话,方老夫人瞬间就感觉又有面了。这村子里可就她家在镇上有大宅子呢。“弟妹你这话多外道啊,我们两家还分个彼此嘛,你要住就住啊,我家在镇上的院子可宽敞呢,你带着瑜哥去住多好啊。要不是我家老头子非要回家乡住,说什么故土难离的,我才不想回来呢,住镇上多好啊,买什么东西也方便。”

里正夫人又被噎了一下,她家在村子里再厉害,也没有镇上的宅子,更没出个秀才公。

方老太太见里正媳妇不说话了,就笑着把话头拉回来:“家里也离不开我这把老骨头,没功夫去啊。不过,前段时候我倒是跟着大哥去了乐平县。”

旁边的女人大多都没去过县城,听方老太太去了县城,就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听起来。

方老太太自然是把县城夸出了花,又着重讲了城门口威风八面的站岗军爷对方老秀才有多么的恭敬,其他小老百姓要想进城带东西还要交不少钱,他们家因为有个秀才老爷就不用交入城税了。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就连旁边桌的男人们都停下了谈话,有几个去过县城的人跳出来附和着方老太太的话,还说他们进城时被盘问搜身的事情。

然后方老夫人又适时地说出方瑾和方瑜要去县城私塾读书的事情,这在闭塞的农村可算是件稀奇事呢。

“那要花不少银子呢吧!”有好事者提高嗓门问道:“比去镇子上的私塾贵不少呢吧?”

提到银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精神,嗡嗡地讨论起来。

方老夫人挺直腰板,得意地说道:“家里的孩子争气,咱们做长辈的就不能拖后腿。县城的私塾不好进,不光是束脩比镇上的贵,更严的是人家先生收学生是要考试的,学得一般的孩子人家都不要呢。”

有会说话的人搭腔道:“哎呦,看来你们家的瑾哥和瑜哥都是秀才苗子啊,要不然人家县城里的私塾也不会让他们去读书啊。”

也有那见不得人家好的人混在后面说些不中听的酸话:“咱们村子可有五六家送孩子去学堂读书的,到最后也没见多出息啊,干农活也不利索,那些花出去的银子都打了水漂。要我说还是攒着银子买地来的实在,有了地比什么都强。”

方家的两个老妇人也不听那些不中听的话,只和那些会说话的人说话,把自家的名声抬得高高的,让村里人够都够不到。

这时又有好事者说要方瑾和方瑜出来展示一下学问,方瑾和方瑜也不扭捏,大大方方地站出来,朗声齐背三字经,流畅又流利地背了十多分钟,一下子就镇住了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村民。

最后还是赵里正出来鼓掌称赞,对方老秀才恭维道:“您家的儿孙真有出息。”

方老秀才捻须自谦道:“不过是入门的本事,不足挂齿,他们两个且还要用功苦读呢。”

第20章 方家的营销策略

方老夫人眼神里藏着些许的蔑视,看了看周围人没见识的嘴脸,又把话题带到了二妮身上。“弟妹,你不是还在县城的绸缎铺里买了两匹好布嘛,怎么没见你穿出来。”

县城买的好布料。女人们听到这个话题还有不喜欢的,又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绸缎铺的事情。

刚表演完节目的方瑜正在喝茶,听到这里,他看向老太太,知道今天的戏肉就在这几句话里了。

“我一个老太太还穿什么新衣裳。”方老太太笑着说:“我用新布料给二妮和三妮做了新裙子。二妮,过来,给长辈们看看你新做好的衣裳。”

方老太太之前就和二妮说过百日宴上要做的事了,因此二妮心里有谱,落落大方地走了过来,亭亭地站在奶奶身后。

二妮穿着淡粉色的窄袖短上衣,胸口处还缀着水红色的蝴蝶结,下配着浅绿色长裙,是乡下少有的靓丽颜色。

一时间,二妮成了周家院子里的焦点,她微微低点头,嘴角含笑,脸颊微红,只和自家奶奶和大奶奶说几句话,谁看了都要说一声是个文静美丽的姑娘。

席上的女人们不分老幼,心中都有些羡慕和嫉妒。男人们都会多看两眼,个别人心中的龌蹉想法就不足为外人道了,还有那些没娶亲的小伙子心中有了其他的念想。

方老太太瞥见那赵平安盯着二妮的眼神,心中不免有些气闷。她早就领着二妮去那小子跟前晃过了,可赵平安那边也没有个动静,他娘前几日还放出风去说要给这小子相看隔壁村的姑娘。真不知道赵平安这小子心里到底在想些啥,每次看到他们家二妮就一脸喜欢的模样,可是回过头去也不行动。呸,没有眼光的狗崽子,方老太太愤愤不平地想道,等她给二妮说个更好的人家去,让小崽子自己后悔去吧!

方瑜特地拉着方瑾跟在二妮身后,他可看到有些坏心眼的人想用脏手摸坏二妮少有的漂亮衣裳,心中气愤,仗着还是小孩子,可以伸手替二妮拦住这些坏心思。

方瑾是个机灵的小人儿,看方瑜气呼呼的模样,也同仇敌忾,半真半假地嬉笑骂道:“于大娘,赵四丫,你们手上那么多的油,怎么还好意思往我堂姐的身上蹭啊!”

被点名的两个人讪讪地放下手,缩回人群里,不甘心地说:“呦,你这个孩子懂什么,长个嘴就知道胡咧咧,我才没有摸你姐的衣裳呢,谁稀罕啊!”

方瑾是个好斗的性子,见那人还敢嘴硬,就想继续骂回去。方瑜虽不是什么深沉有城府的人,但好歹年龄在那里摆着,知道拉住方瑾,不让他再掺和这种说也说不清楚的事。

方老太太揽住方瑾,笑着说:“就你这个猴儿眼睛最厉了,你婶子她们好不容易吃到两块肉,兴许是太高兴了,混忘了她们手上还有油的事了。”

方老夫人也开口帮衬自家人:“是啊,于家媳妇还不赶紧去打盆水来洗手啊,要不然多让别人笑话啊。”

妯娌俩一唱一和就把这件事给定了性,于家媳妇出了大丑,又不敢真在秀才夫人和里正夫人跟前撒泼,只好忍气吞声地逃走了。

赵里正的夫人瞪了一眼远房的堂侄女,觉得这破丫头也把她的脸给抹黑了,分外生气。她只好打岔,言不由衷地夸了方家丫头:“二妮真是越大越好看了,还懂事,平时也不乱跑,就在家里帮着干活。”

方老太太就等这句话呢,连忙说:“我们家的闺女是一个赛一个的好,我家大妮就不用说了,嫁进周家后她婆婆就总和我夸她。我家二妮和三妮那也是既漂亮又勤快,天天在家里织布,家务活干得也利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