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3节(1 / 2)

加入书签

那也是他的手书,和送往东宫的那份狂草手书不同,军报里的字体用了正楷体。

但她展开军报时,迎面还是闻到了一股浅淡的酒气。

某个天气酷寒的砂石荒漠的夜里,他在帐子里一边喝酒一边写文书。先写了军报,又写了报平安的手书。

亦或是顺序掉过来,先写了报平安的手书,才写了违抗朝廷退兵令的军报?

从浅淡的酒香里,她猜测不出。她突然很想喝边关的回命烈酒。

他送过来的军报,在她手里拖延个一两天也是好的。

一两天的时间不长不短,足够做很多事了。

—————

薛夺遭了池鱼之殃,被拿下昭狱讯问。他麾下的八百名龙武卫都被暂时停职,在北衙禁军的军营里闲散度日。

这天下午文镜过去,点了几十个人。

“东宫有差事,砍了许多树要运走,临时抽调人手去帮忙。”

当天晚上,一大帮子人呼啦啦地回了军营,细数起来少个七个。值守军营的中郎将问询起来,都说东宫最近还有些杂事,但不需要太多人,只留下了七个。

军营值守将军随手在名册上写了一笔。

七个人不是大数目,东宫缺人手,借调了十天半个月也不是大事。

当夜,京城郊外三十里的粮草军需车队动身。

直奔西北边境。

————

半个月时间倏忽而过。

十月的西北边境早已入了冬,入眼一片白茫茫的枯草雪地,大风呼啸吹过,满地的砂石乱滚。

裴显发了一封军报就再也没管朝廷那边,领兵追击进了大漠深处。

出京时八万大军,打到现在,除去战死和伤病,实际兵力还剩下六万余。这六万余玄铁骑,都是镇守边境多年、和突厥人大小硬仗都打过的精锐兵马。

京城的粮草辎重就在这时运到了。不止送来了米粮肉蛋,还送来御寒的冬衣,冰天雪地里扎营的牛皮帐子,生火用的火石。

“殿下的口谕,运送粮草的车队用了四百头大青骡子。如果将士们不缺肉和皮革,就把骡子留下,原路赶回去。如果实在缺肉的话就杀一半,留一半赶空车。”

裴显听了这句称得上暖心的口谕,脸上却没什么表情,只微微颔首,表示听见了。

因为站在他面前,替皇太女传来口信的人……

是卢四郎。

卢四郎跋涉两千余里押送粮草,人瘦了一圈,脸也晒黑了,但精神却很不错。

风沙里摸爬滚打、神采奕奕的少年郎君,身上披了甲,显得宽肩蜂腰,整个人的精气神和京城里的萎靡样子截然不同。

平心而论,裴显从哪个角度打量,也不能昧着良心说他丑。

卢四郎站在裴显的大帐里,在灯火下露出他俊俏的小黑脸,尽职尽责地传递口谕:

“殿下说,她在京城一切都好。殿下还说,她想喝酒。”

裴显坐在军帐中央,脸上并不显露什么神色,大拇指缓缓地摩挲着腰刀的刀柄,“殿下想喝什么酒?”

卢四郎被问得一怔。

“具体哪种酒,殿下没说。她只说,想喝裴中书在军帐里边写字边喝的那种酒。”

嗡的一声轻响,腰刀出鞘,雪亮的刀锋在灯火下闪着泓光。

裴显拿布擦拭腰刀,淡淡道,“裴某在军帐里从不喝酒。”

卢四郎:“……”

裴显又问:“殿下在京城当真一切都好?”

卢四郎:“圣人不大好,但殿下还好。”

裴显:“裴某在边关都知道圣人不大好,可见京城的情况不会太好。殿下当真一切安好?是殿下叫你如此回答,还是你擅作主张替殿下回答?”

卢四郎:“……”

他又不是个傻子,哪里听不出,裴显句句针对他。

但殿下和他说过,卢氏倒塌的根源不在裴中书。他想要重新出仕,想靠他自己把卢氏倒塌的污名重新洗刷干净,裴中书是他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如果他心里迈不过裴中书这道坎,以后如何同殿称臣?姜鸾也不会放他出仕。

姜鸾提前告诉过他,裴中书见了他不会高兴。如果被为难得太厉害,就把她亲笔写的文书卷轴给他。

现在文书卷轴就在卢四郎身上背着。

卢四郎从行囊里掏出了长木匣,当面打开匣盖,把姜鸾亲手交付的卷轴捧出,当面交给了裴显。

“殿下的手书。”

裴显经常见这种长木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