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1 / 2)
冯慨之不服输地回之以目光。
说到他得意的事情,他便问不在意韩攸了。但凡脑子没坏的,都知道韩攸肯定不会死,如今这么突然走了,一定是圣上给他交代了别的事。
不过这些他们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冯慨之也没打算乱传,怕坏了萧瑾的事儿。
就这样,知情的心里有数,不知情的只当韩攸真的回乡了。二十日后,夏国少了一位韩姓的进士,远在江陵府的林檀,等来了一个递了拜贴主动投靠的中年幕僚。
望着跟穆寒如出一辙的十个侍卫,林檀冷冷一笑,接过韩攸手里的拜贴:“他让你们来监视我的?”
韩攸回之以礼,且不卑不亢道:“主家只是让我来助县主一臂之力的。”
林檀端详着对方:“就你?”
韩攸面色淡淡:“能与不能,县主何不试试?”
林檀收回信,也收回打量的目光。能被那个小皇帝选中送过来,应当是有几分本事的,就是不知道,这人本事有多少,又能做到何种程度了。
既然来了,何不用上?林檀遂道:“我这边确实想给那狗皇帝一个教训,只是遇上了一桩棘手的事,进退两难,不知先生能否替我解了这心腹大患?”
韩攸道:“县主请讲。”
……
蜀国往北,便是齐国。
齐国的商贾最近赚得盆满钵满,数钱数到手软。
齐国每年铸的钱,那在市面上流通的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都进了这些富人的口袋,然后存在各自的库房中。
与其说藏富于民,不如说藏富于商。
商人才是最有钱,最趋利的。如今有了赚钱的机会,哪怕只是用铜钱兑夏国的白银,他们也是兑得不分昼夜,乐此不疲。
且商贾之间还会彼此提防,因为生怕别人兑得多,像那些白银都给揽过去,所以每个商贾都严防死守这个消息,不叫外人知道这赚钱的好去处。
于是一来二去,自以为这件事情只有他们自己一个人知道的大商贾,已经将夏国还有燕国递过来的银子照单全收,胃口装得饱饱的了。
没错,这件事情除了夏国,燕国也插手了。
要说消息灵通,那莫过于燕国了。燕国的司徒恭听闻夏国有了动静,于是也选择跟着夏国的脚步,用他们的银子换取齐国的铜钱。
一开始那段时间,齐国的商人都高兴的疯了。
他们觉得不是夏国人脑子坏掉了,就是燕国人脑子坏掉了,又或者他们两国的人脑子都坏掉了。
可有钱不赚是傻子!谁知道下回还有没有这样的生意呢,为了赚的更多的钱,齐国流入夏国的铜钱便一日高过一日。
齐国的商人大多短视,根本想不了那么多,因为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圈钱。
可圈着圈着,他们忽然发现:问题似乎有些不对。
难道是他们太敏感了吗?
还真不是,这一切也都是他们的功劳。
等到齐皇隐约听说京城民间交易许多人不带铜钱、没有铜钱的时候,已经严重影响到工商的时候,他一度感觉这世道乱了套。
荒谬,简直是太荒谬了。
齐皇想不通,为什么他们齐国铸造了那么多钱,到头来京城竟然还会缺钱,他们的钱到底跑哪儿去了,难不成还能被别人吞了不成?!
齐皇一把拍在案上:“查,务必给朕查的明明白白!”
宁尚书右眼止不住地跳,这令人印象深刻的无力感,该不会……又是夏国惹出来的吧!?
作者有话说:
萧瑾:没错又是我们夏国,怎么样,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第112章 纸币 ◇
◎为什么不用纸币呢◎
宁尚书只是有一股不详的预感, 后来,他的预感成真了。
这件事就是夏国做的!
虽然表面上看是夏国的那些商人做的,但是这背后究竟是谁指使的, 不言而喻。更加宁尚书没有想到的是, 燕国竟然也掺和了一脚,以前怎么没发现燕国跟夏国这么亲近呢。夏国做什么他都得学一招,应声虫吗?!
宁尚书都如此恼火, 更别提是在齐皇了。
齐皇又没忍住破口大骂,一国之君的风度早已经被他抛到脑后了。只要跟夏国扯上关系的事儿, 便很难让人不爆粗口。
另有一点,齐皇怎么都没想通:“他们是钱多了没处花还是怎么的,拿着白银去换咱们的铜钱, 蠢不蠢?”
方丞相道:“白银虽说比铜钱贵,但是民间用的最多的还是铜钱。”
铜钱比之白银, 可要重要多了。再说,白银除了大宗货物买卖,别的也用不上。用处到底小了些,且还有许多人只认同铜钱。
齐皇却道:“可他们费这番心思, 却也什么都没赚, 图什么?总不可能图钱吧。”
“兴许……他们本来就没想着挣钱呢?”方丞相反问道。
齐皇怔住。
方丞相语气沉重:“原先林将军的事, 只怕夏国那群人早就已经打听清楚了。夏国君臣都是睚眦必报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您派人将萧瑾劫了出去, 他们自然怀恨在心, 宁愿赔钱也要让齐国不得安宁。此番, 怕就是夏国那群人精心算计的结果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