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0(1 / 2)

加入书签

</p>

</p>

的坚持下,方孝孺也只能继续看着自己那帮可爱的学生遭受“折磨”。

很快到了年尾,朱棣终于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实习”了一遍的学子们召了回来,在文华殿再次进行了一次考核。而这一次,这些学子们在谈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时,跟以前大不一样,简直就是脱胎换骨。经过了强而有力的训练,也见到了社会最底层的民工,更了解了天下百姓的生活。说话的时候所引据的也不再是什么古籍经典,而是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他们能够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朝廷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如果上任,该做些什么。

朱棣很满意,朱高炽也很满意,连方孝孺、解缙都很满意。他们到现在才明白,原来人才还可以这样培养。不由得对朱棣的方式赞不绝口。

而朱棣在自豪高兴的同时,也总算是能够放心的把这些自己亲自调*教的学子们放到官场中去。据史料记载,这二十八宿,有一大半成为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个个清正廉洁,忠君爱民。

在大量招贤纳才选拔文官的同时,朱棣也不忘武将的提拔,以及兵士的训练。毕竟文能治国,武能安邦。那个时代,一个帝国的强大,最重要的绝对是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装备精良的武器,运筹帷幄的统帅,骁勇善战的将士,所向披靡的军队。振臂一挥,千军万马,足以横扫千钧,傲视天下,让万国臣服。

朱高炽知道,历史上那个远迈汉唐,气势恢弘的永乐盛世正一步步朝自己走来。

作者有话要说:“日月昭昭,唯吾大明。”写了这么久,我终于写出我这篇文标题的含义了……洒泪!话说亲们是不是嗅到了结局的味道?咩哈哈哈哈……好吧,如果亲们这么想,估计离离要让乃们失望了,因为还有很多事没有写,暂时还结不了。话说下章还得小虐一下……咳咳!另外,亲爱的们,有谁知道浏览器一直弹出“遇到问题需要关闭”啥啥啥的,是啥意思?而且我现在回复不了你们的评论了,好像出啥问题了……是电脑问题,浏览器问题,还是我的人品问题??

第九十六章、提前民主

留下了方孝孺,改了历史上的十族之祸,朱高炽起初心里还是有点儿发毛,毕竟穿越时空已经是逆天而行了,他还改历史,不知道老天爷会不会发火。

但后来想想这跟他也没啥太大关系,又不是他想穿越的,老天没经过他同意就稀里糊涂把他整这儿来了。你说来都来了,不干点惊天动地的事儿好像也说不过去是不是?说不定老天爷就是不忍心看着方孝孺十族惨遭横祸,所以才想方设法让他来拯救苍生的。更何况,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管怎么样,他救了这么多人,也算是积了不少德。

于是这么想着,某人终于心安理得了。

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翰林大学士的职位非他莫属。原本朱棣是想拜他为丞相的,可奈何丞相这个职位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已经被废罢了。原因是因为丞相乃百官之首,秉承着君主的旨意综理全国政务,丞相下面设六部,而六部尚书都是直接报告给丞相的,导致丞相的权利太大,几乎到了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朱元璋当时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六部就只能直接向皇帝报告。

这样一来,权利倒是真的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了,可朱元璋的这一政策真是害死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丞相分管事务,做皇帝的就得累死累活,什么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

就算朱棣再厉害,也不敢在自己刚登基不久的时候公然违背祖制,于是丞相这个官衔是不能要了,六部还得把折子通通都递交到御书房来,由自己亲自批阅。毕竟方孝孺那个翰林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虽然能参与机要,随时谏言,但批阅折子这种事,也不可能由他代劳。

好吧,就算是朱棣对他足够的信任,愿意让他批阅奏折,方孝孺那老古董也不干。他把太祖皇帝的祖制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觉得朱元璋当初废除丞相为的就是让皇帝能够对天下大事一一知悉,以便做出对百姓最有利的决策。所以作为皇帝,亲自批阅奏折那是相当有必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