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节(2 / 2)

加入书签

又过了会,等天色大亮,衙役把试卷送来,第二场也正式开考了。

本场考试内容与乡试一样,只是还是老规矩,难度继续加深。

第一天的考试是做策论一道,字数三百以上,问的吏治。

第二天则需写判语五条,第三天则是内科题。

所谓内科题,即为朝廷官员必须掌握的公文书写种类,除了之前乡试提到的诏、诰、表之外,其余还包括像檄文、赦书(大赦天下时张贴的告示)、敕、谕等等。

作者有话说:

第50章 考完

第三场的策问才是重点, 第二场第一天考的这道策问不算难,谢良臣很快就答完了,至于第二天的判语题, 也不难,只是要求考生对律条需记得十分清楚准确。

这五条判语分别是:官司出入人罪、失时不修堤防、纵放军人歇役、出纳官物有违、举用有过官吏。【1】

其中五条需下判语的罪名大概意思是:

官吏在断案的时候若是判轻或者判重了该受何等处罚;该修筑河堤防洪防汛结果没修该判何罪;私自将军队士兵放出辖区买卖或帮上官打工牟利,指使者该论何罪;仓库收新出陈,过程中有违规的操作该论何罪;私自起用了因罪被罢免的官吏,按律该当何罪。

这五条罪名在律书里都是能查到具体条例的,只是在写判语的时候, 必须先对案子发生的条件做充足的假设,如此才能未有遗漏。

比如第一条“官司出入罪”。

这里只问了误把轻罪判成重罪的“入罪”,和误把重罪判成轻罪的“出罪”后, 官吏要承担什么责任,但是在实际律书条文里还分了“故入罪”和“故出罪”。

也就是说, 轻判和重判还有分支为“故意”和“非故意”,若只是单纯的失察,官员受到的惩处较轻,而若是故意为之, 则会加重处罚, 考生便要在列举这两种情况后再把断语写下。

虽是需要分析案情的具体情况, 不过答案却是标准的,因此谢良臣除了仔细回忆书中原文外, 倒没有在第二天的考试里花太多心思。

而且他发现不止他答得很顺利,隔壁昨天找他换东西的少年似乎答得也很轻松。

因为对方差不多是同时与他开始生火做饭, 而另一边的考生就不一样了, 差不多是傍晚时分谢良臣才听到有细微脚步声传来, 想来那举子该是之前一直都在坐着答题, 恐怕连午饭都没吃。

再想到对方如此年轻就来参加会试,谢良臣也有了点危机感,猜测这少年恐怕也是自己的劲敌之一,因此格外提醒自己不要大意。

第三天考内科,题目是让考生写赦书。

所谓赦即赦免的意思,既可以是皇帝大赦天下,赦免各种囚犯,也可以是对单独的一个人进行赦免,而此次会试考的就是赦臣。

说要赦,首先就得明白一般大赦的条件以及不赦的范围。

若按大类来分,凡皇室成员包含皇帝在内等人生活,若发生重大变化,如登基、立后、生子又或者亡子,都可以下赦书。

另外其他还有封禅祭祀、天降大灾、对外用兵等等几大项也是可以下赦书的,而这几大类里又细分了各种情况,因此大赦天下的理由细数起来大概有二十多种。

但是同样,不赦的情况也有十条,即所谓的“十恶不赦”。

其中这“十恶”具体罪名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2】

光看这十条就知道古代社会看重什么了,一是君权,二是孝道,若是犯逆,皇帝大赦天下都轮不到头上来,可见事态严重。

而不知是不是主考官故意,这次会试题目要求考生们写的赦书,里头的臣子就是犯了谋反大罪。

照理来说这大臣是不在赦免范围之内的,但是材料里又表示,谋反一事查到该大臣头上时并无实据。

该大臣之所以会受到牵连,一是叛党与其平日来往甚密,二则是对方一口咬定他参与其中,且在叛党事情败露之前,该大臣还多次出入其府上。

如此,在外人看来,两人之间肯定是有勾连的,这也是他之前被抓入狱的原因。

但是除了有人证之外,物证却没有,而该大臣以往为国效力,着实有过不少的功劳,所以皇帝最后免了对方满门抄斩,只将其贬为庶民,因此而下赦书。

谢良臣审完题就觉得这主考官真是个妙人,都道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但在谢良臣看来,他们这是在选拔符合自己期望又识时务,与此同时还要十分聪明的人。

若是不谈对方私心,谢良臣倒是觉得没有证据的事确实不该定罪,但是同样的,他也不认为大赦天下是什么好事。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被抓进牢里的人,除了那十恶以及被冤枉的之外,几乎都是作奸犯科的恶人,比如像欺男霸女、杀人劫财、横行乡里等等,这都是触犯了律条,伤害了别人的罪犯。

可是因着古代大赦频繁,这些罪犯往往坐牢不久就被放了出来,不少人回到家乡甚至会报复受害人,这样看来,大赦这种事,不过是在保护那些目无法纪的人,并伤害遵纪守法的良民而已。

诸葛亮就曾说过:“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而大赦天下这种事就是“小惠”。

不过古代帝王出明君的少,对于治理天下无建树的更是多了去了,所以“大德”不行,只好施“小惠”收买民心,得上一句“皇恩浩荡”的称赞。

只是再是不屑,谢良臣也只能按照如今的主流思想来答题。

首先当然是要称赞皇帝仁德,以及做出这个决定的正当性,即大臣无实罪,而君王有怜心。

又道大臣蒙赦,百官定更加忠心为朝廷办事,民间百姓知道皇上如此的仁厚,心中戾气也会随之消减,是皇帝爱民如子的另一个佐证,国朝之内亦会愈发稳定祥和。

全文主旨基本就是,这赦书一下,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答题完毕,因为此题涉及到了皇帝朝臣,所以谢良臣特地检查了一下有没有犯皇帝名讳、庙号等,确定文章无任何问题,这才将答案誊抄了上去。

交完卷子,时间已快到傍晚,底下的火盆也早已熄灭。

布鞋布袜实在不怎么保暖,谢良臣双脚被冻得都快失去知觉了,可现在要点火也来不及,所以等抽掉木板,他就赶紧在号房里活动开来,等脚上知觉渐生,他这才开始点火烧水。

贡院虽提供水,但是因着天气冷,送过来的水也冰凉刺骨,若是放上一会,有时还会结出冰凌。

这样的水是不能直接喝的,喝了肯定要闹肚子,所以虽然费事,但谢良臣都是烧开了喝。

他这边烧着水,隔壁号房又开始煮茶了,袅袅的茶香顺着油毡布的缝隙飘散进来,闻着倒很是有些沁人心脾,就连刚刚因答题而紧张的头脑都舒缓了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