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0节(1 / 2)

加入书签

田蓝和陈立恒也换了件袄子,然后戴帽子的戴帽子,裹头巾的裹头巾。别觉得模样可笑就不想用,等到晚风一吹起来,你就知道为啥要温度不要风度了。

大西北的早春,那是能冻死牛的。

知青们一人一碗糖水蛋下肚,然后揣上包玉米花生糖就赶紧上路。

趁着天还亮,快点走,天黑之前赶到公社最好。不然就现在的道路状况,你摸黑走路简直就是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大家伙儿刚开始还说说笑笑。随着暮色渐起,西北风呼啸,所有人都识相地闭上了嘴巴,完全不想吃一嘴沙。

原本排成列的队伍也变成了三三两两,关系好的人走在一起。

田蓝回头叮嘱了一句:“都注意身边的同伴,不要随便更换团队,以免落单。”

1980年的向阳公社,虽然大家看不到了,但野猪出没并不稀罕。饿了一个冬天的野猪万一发狂,后果十分严重。

知青们不敢大意,赶紧聚拢了些,快步往前走。

陈立恒小声抱怨:“应该弄辆自行车的。”

其实从穿越过来到现在,他去过不少次县城。如果存了心思弄工业票,也不是难事。

可惜他每次进城都有事情做,忙忙碌碌的,居然把这事给落下了。搞得大冷天的,田蓝还得跟他一块儿走夜路。

如果有车的话,他就能骑车戴着田蓝去公社了。

田蓝也被吹得难受,听他提到车的事,立刻追问了一句:“能弄到拖拉机吗?”

眼下在农村,拖拉机可是宝啊。它不仅可以运人运货,还能耕田,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

之前他们一直忙着农副业,倒没怎么关注拖拉机的事,就连榨糖厂的甜菜渣也是酒厂和食品厂来知青点拖糖的时候,顺带着给运过来的。

但凡是指望别人总归不稳妥,如果他们有自己的拖拉机,以后办事就方便多了。

陈立恒一愣,他还真不清楚现在拖拉机要怎么买。价格贵点倒不怕,就怕要票要指标。

田蓝想了想:“那一会儿咱们去公社打听下吧。”

可惜到了向阳公社,其他大队来考试的知青看到他们就赶紧招呼:“动作快点,已经开始考试了。”

众人大吃一惊,狠狠地在心中腹诽了一番公社干部。太过分了,明明知道他们赵家沟大队距离公社远,也不提前点儿通知。

大家伙儿不敢耽误,紧走慢走进了学校。

这时代的公社中学没有晚自习的概念,学生们放学就赶紧回家。偌大的校园空荡荡的,看不到楼房,只有低矮的平房,在暮色中显出隐约的轮廓。

一片青灰色的苍茫中,靠近校园西南角闪烁着昏黄的灯火,让人远远瞧见就心生温暖。

当然,前提是你不知道那就是你即将进入的考场。

大家穿过学校的学农田,又走过一排小树林,才到礼堂门口。

里面果然已经坐了不少学生,对着试卷正奋笔疾书。

监考的老师看了他们一眼,随手安排:“你们几个坐这边,你们几个去那边。考试注意纪律,不许交头接耳。动作都快点,大家都是一个点交卷。”

田蓝都无语了,穿越三世,她还是头回见到这种选拔模式。

不过其他人都没意见,也没时间有意见。没听老师说吗?到时候大家一块交卷。

唯一可以安慰田蓝的是,公社中学的条件要比村里小学好很多。最起码的,礼堂里不需要自带桌椅。

她找了张空桌坐下,拿出笔,缓了口气。

陈立恒将罐头杯子递给她,小声道:“喝点水。”

水就是普通的白开水,也没加糖,可开水喝在嘴里本身就有种甜津津的味儿。

田蓝连着喝了好几口,又往嘴里塞了块花生糖,感觉舒坦极了。

监考老师过来发油印的试卷,看了她一眼,强调道:“考试时不准吃东西。”

不过他倒没有要求田蓝把糖吐出来,这时代的人没这么奢侈。既然吃了,就赶紧咽下肚吧。

田蓝连连点头,丝毫没影响她继续品尝嘴里的糖块。她拿到试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感觉十分稀奇。

这张试卷包罗万象,足足三张纸,正反两面都印了字,有语文,有数学,有英语,有政治,有物理,有化学,各种题目都有。

监考老师强调了两句:“今年英语列入总分,虽然只占30%,但看到英语题目你们也不能空着。就算看不懂,把上面的单词抄进去,说不定也能拿几分,总比空白好。”

礼堂里发出了窸窸窣窣的声音,老师又强调了一遍纪律,考场才重新恢复安静。

田蓝已经检查完试卷,拿起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就开始埋头做试卷。

说实在的,这个时代的高考试卷不算难。尤其眼下这张公社补习班的选拔卷,简单的令人发指。

她看到的语文题目就是给一段话填标点符号,然后还有一篇作文。英语更简单,如果放在她穿越之前的世界,小学英语难度都要比这个深。

没办法,高考已经停了这么多年,教学秩序重新恢复,总需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学生时间来适应。

考场安安静静,只有笔在纸上发出的刷刷声,听上去有点像蚕在吃桑叶。

每过半个小时,监考老师就会提醒次时间:“抓紧了,要培养紧迫感。在考场上,千万不能在一道题目上耽误太长时间,要学会取舍。”

他不说还好,一说考生更紧张。还有人发出巨大的抽气声,似乎喘不过气来一样。后来他实在吃不消了,索性站起身,在礼堂里跺起了脚。

毫无疑问,他被直接赶出了考场。

监考老师恨铁不成钢:“你就是扛不住,也可以要求上厕所,怎么能扰乱考场秩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